博物馆有了“奇妙夜”,景区畅享“夜生活”,商圈上演灯光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用文商体旅融合性新场景,激扬着文旅经济的夜间活力……在政策驱动、市场创新、文化赋能等多重红利加持下,北京文旅新“夜”态持续涌现,用夜间光影,讲好城市故事,拉动经济增长。
细观如今的北京文旅市场,夜游、夜食、夜购、夜演等丰富多彩的夜间文旅产品供给,拓宽了文旅消费的时空边界;“博物馆奇妙夜”“景区夜游计划”“北京千灯夜”等创新模式,也在延伸着传统文旅体验。这些改变的背后,都有“三张牌”在牵动,让入夜后的“黄金4小时”成长为首都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打好“示范牌”
加速夜间场景上新
2021年以来,北京有14个区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集聚区的形式带动夜间文化和旅游发展,不仅能集成在地文化、丰富文旅业态、创新体验场景,更容易形成示范性品牌效应。
密云区古北水镇是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景本就堪称一绝的古北水镇又在业态和场景上守正创新,将司马台长城的文旅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了国内首个“长城夜游”文旅项目,形成了长城脚下的夜游“八大名玩”:提灯夜游登长城、湖畔晚餐品长城、摇橹汤河望长城、星空温泉赏长城、品酒观星醉长城、音乐盛宴聆长城、畅游泳池观长城、枕梦星辰宿长城。
东城区隆福寺文化街区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的“新秀”。经过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始建于1452年,有着近600年历史的隆福寺商圈,将文化消费的繁荣延续至今。“大娃怪市”复古游园活动面向大朋友和小朋友,解锁街区怪诞夜。咖啡及精酿文化市集充分满足年轻人“日咖夜酒”的喜好,带来全天候的快乐。尤其是今年6月举办的咖啡文化市集进一步增加了文旅沉浸感,现场设置了“咖啡主题打卡路线”,游客手持拉花咖啡在几何背景墙、老式烘焙机前拍照打卡,收集印章,可以兑换定制伴手礼、住宿券等奖品。事实上,从清朝至民国时期,隆福寺就是京城最著名的庙会之一,这一基因如今以市集文化的形式,延续成为文化解码的“夜间表达”。
无论是国内首个“夜长城”,还是与时俱进的市集文化,都是北京市用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张“示范牌”的生动写照。新场景的大胆探索,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支持朝阳区北京欢乐谷、昌平区乐多港假日广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发展。2024年10月,《北京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持续打造天桥演艺区、亮马河风情水岸、华熙LIVE·五棵松、环球城市大道、首钢园、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中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促使集聚区内形成了良好的生态进化循环。餐饮业深挖京味文化,打造演艺式宫廷夜宴;交通服务业开发“夜景专线巴士”,串联主要景点。越完善的夜间文旅服务,越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长的停留时间,反向刺激文旅市场主体进行更多夜间消费场景的创新,把“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善用“优势牌”
推动夜间文旅IP化
今年年初,《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明确提出要增强文旅场景智慧化体验。北京市文旅文化和旅游局已经开展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优秀案例及解决方案征集评选工作,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赋能,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而北京的文旅夜间经济早已在科技与文化的十字路口上迸发澎湃活力。
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以“灯光”为核心,叠加艺术、音乐、美食、非遗、创意等元素,开展20余场重点文化活动、近300场促消费活动,让市民游客一站式享有“食、游、购、娱、体、展、演”。举办期间,重点商圈实现销售额约28亿元,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
同样以“光”为核心的“2025北京千灯夜”于2024年12月28日在北京温榆河公园启幕,融合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口碑好评如潮,累计全网实效曝光超7亿人次。如今,“北京千灯夜”已经成为知名夜间文旅IP,在朝阳区、西城区、昌平区等地开展多场灯会、灯展。刚刚在海淀区温泉镇闭幕的2025科学城北区第三届夏日嘉年华CGLive系列活动即是以“北京千灯夜”为核心IP,带动周边商业餐饮、零售、娱乐等多业态销售大幅增长,整体销售额环比日常增长超400%。
北京各大博物馆在延时开放的基础上,以“博物馆奇妙夜”点亮夜间文旅。博物馆夜场并非常态化举办,也不仅仅是日间模式的时间延续,而是具有神秘性、主题性、互动性,能带来别样精彩。例如,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非遗主题奇妙夜;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夜场活动是一场“生命演化”的光影秀;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也都结合馆内展品风格,推出主题夜游,受到游客欢迎。
旅游线路推荐也有了夜间“专属套餐”。继2024年推出“月光下的北京”城市夜游指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今年又推出10条“漫步北京-追光夜游”主题游线路,联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以热门线路为依托,打造出“可逛、可玩、可吃、可晒”的沉浸式体验,深化文商旅融合。上万家商户推出专属套餐,辐射文旅、餐饮、零售等多元场景,为北京夜经济注入强劲新活力。
技术赋能,沉浸叙事,推动夜间文旅IP化不仅是提振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
创新“融合牌”
激活“文旅+百业”
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公园里,草莓派对搭配清凉夜市,中国馆360°全景沉浸式光影秀与万花广场绣球灯海交相辉映,还有“闪现”园区的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市集,2025年“世园之夜”以“食娱体秀”全场景体验重构夏夜消费场景,为游客打造既文艺又有烟火气的文旅体验。
这些年,像这样的“融合牌”在北京文旅领域越来越吃香。北京的“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从原来的流量追逐慢慢步入价值深耕的深度融合期。
作为北京欢乐谷的招牌演出,华侨城大剧院的《金面王朝》已经累计演出超7000场,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金面王朝》融合“山海经”和“三星堆”IP,今年又在舞美上升级改造。新版《金面王朝》利用400余盏舞台灯具、686平方米的P3高清4K LED屏幕以及4台3万1千流明3LCD高清投影仪等设备,为观众带来全新观演体验。北京欢乐谷还深挖《山海经》的奇幻角色与三星堆的神秘文明,打造具有东方特色的国风花车巡游,唤起游客内心深藏的文化共鸣,彰显文化自信。
开心麻花以北京为剧目孵化地,重点打造花花世界、A33、朝外The box开心麻花剧场等演艺新空间,融合餐饮、培训、咖啡等多元业态,推出《窗前不止明月光》《开心聊斋》《疯狂理发店》等环境式戏剧。今年8月,开心麻花又与房山区合作,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落地了全国首家乡村沉浸式剧场。剧场会定期举办各类沉浸式剧目演出和主题文化活动,推动乡村夜生活提质升级。
梨园剧场、老舍茶馆等传统曲艺剧场也分别推出经典京剧折子戏、曲艺专场,为市民游客带来“品茗+观演”的体验,还联动大栅栏、鲜鱼口等旅游打卡地,形成“白天逛胡同、夜晚赏非遗”的文商旅一体化游览动线。
随着《关于优化文旅场所配套餐饮服务的若干措施(试行)》《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落地,剧场、公园、景区等文旅公共服务场所将继续打破传统边界,释放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潜力;“演艺+”融合创新也会继续为夜间文旅注入强劲动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互动的夜间文化消费体验。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将继续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撬动文旅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夜间文旅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
日夜衔接
探索全时文旅的“北京模式”
我国经济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消费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关于发展夜间文旅经济的举措尤为引人注目,文中强调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举办民俗演艺、灯会庙会、光影秀等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水上夜游”文旅产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
对于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而言,提升夜间文旅品质是撬动消费升级的新支点。事实上,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北京市正在大力完善时尚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城市夜间照明改造和夜景照明设施建设,丰富夜游、夜赏、夜娱项目。
政府引导,市场创新,多业互促,区域联动,重塑着北京文旅版图,夜间文旅也在通过一些创新模式,延长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
当日游与夜游紧密结合为共同体,城市夜景能持续转化为消费动能,才是首都文旅夜经济从“一季红”到“四季常”的关键。
来源 | 北京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