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本文作者包月阳,老詹的一位老朋友。
属于联系虽然不多,交往却能走心那种。
月阳在新华社时,是能干肯干的首届十佳记者;
在中国经济时报时,是敢作敢为的出色总编辑。
后来,或许因为过于敢作敢为,小遇挫折,离开总编岗位。
此后,又到中国发展出版社任社长,仍然干出了不少业绩。
当然,最终,同老詹一样,成一退休老头,
街头蹒跚而行,偶尔停下,看看四周风景。
前些日子,看到这篇文章,发在月阳的公号《包月阳的清水斋》。
仔细看了一遍,觉得很有意思,也挺有味道, 于是,转载如下。
将其公号文章浏览一遍,发现这位老弟,愈发活得恬淡自在了。
此处何等美景
包月阳的清水斋 2025年08月02日 09:18 北京
这是一个
多么美丽的地方
看,远处的河流
闪耀着火焰一样的波光
草地像平铺着的地毯
洁白的云,悠游在天上
没有一个人
没有一点声响
似乎只有上帝和我在这里
花儿,一棵老松树
还有你,我的白日梦想
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此处何等美景》,是一首美声唱法的小夜曲,高亢、纯净、优美,我常常在下班路上边开车边听。这首歌是用斯拉夫语演唱的,歌词我听不懂,因此起初只是因为旋律优美而喜欢它。听得多了,我在歌名与旋律之间建立了联系,每次在滚滚车流中欣赏它,就会想起许多记忆里的美丽去处。
一天有闲,从网上找到这首歌的英文歌词,借助词典记下了歌词大意,就是文前那段我勉强翻译的诗句。原来,这首歌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早期代表作,创作于1914年,歌词则选自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诗歌。
令我惊讶的是,歌词的意境与我的想象竟是如此接近。这段歌词唤起我的记忆,让我想起这些年我走过的一些有特别印象的地方——或是一个国家(比如德国),或是一个城市(比如明尼阿波利斯),或是一个景区,一个山村,甚至就是一条小街。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地方之所以在我心底留下无法磨灭甚至日益清晰的印记,固然与当地的景色有关,更与当时的心情有关。换句话说,这些地方不一定是我去过的最美之地,也不是吃住行条件最好、过程最顺利之旅,却一定是最有趣的经历。以夏威夷之美,却不曾在我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2004年去夏威夷那段时间,我正处于沉重的烦恼之中,常常不由自主地叹气。而2010年在腾冲,我和同伴们因航班延误被滞留48小时,我那时刚刚卸下重担,面对旅途困顿却能随遇而安,享受了意外的旅行乐趣。
和顺镇的元龙阁与赛茅台
说起来,腾冲之旅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地享受旅行。主要原因是我在那年5月由新闻转行做了出版。此前27年,我一直在报社,每次出差都负有较重工作责任,心态急躁,对于参观风景名胜缺乏兴趣,因而虽去过国内不下200个城市,却几乎没有什么地方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7月,我转行两个月后,去腾冲参加一个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会议,会议日程也安排得从容,因而心情放松。会议结束次日,我们一行去和顺镇旅游。和顺位于腾冲城西约4公里处,是著名侨乡,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许多清代建筑,带有边陲特色的古老祠堂、牌坊、月台、亭阁、石栏随处可见。住宅从东到西依山就势而建,渐深渐高,鳞次栉比,粉墙黛瓦。街巷道路均用石条铺砌,平整光洁。那时正是雨季,一天十几场雨,镇子湿润而洁净,道路不烂不滑。镇子周边的河渠水塘构成布局讲究的水系,与远处的青山、镇外的稻田、镇内的古老建筑相映成趣,给人美观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那天游览和顺有些匆忙,古镇的味道没有品味太深。当天傍晚,我们所乘的回程航班被取消,只得滞留腾冲一夜。第二天,仍没有飞机可能起飞的消息,我们决定重游和顺,晚上干脆住在了和顺。
由于有了多出来的将近两天时间,我们认真游览了一座百年老宅,一座寺院,两访元龙阁,还在一个刘记家庭餐馆吃了富有特色的农家饭,喝了老板自酿的米酒“赛茅台”。

依山临水的元龙阁,据说已经被拆掉
元龙阁是一个道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傍水依山而建,层层递进,有龙王殿、三官殿、玉皇殿、魁阁、观音殿、百尺楼等殿宇,建筑精美。在元龙阁,一位刚来此出家的北京女孩信南和她的师傅谢道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与我们一起品茶论道,介绍了一些道教知识以及元龙阁的情况。

信南小师傅在做功课
晚上,我们一行下榻镇上一个农家旅馆。旅馆是一座木结构二层小楼,房间中弥散着原木的香味。我住在二楼一个临街的房间。躺下不久,外边下雨了。我关掉电视,静听淅淅沥沥的雨声。当时我想,是什么因缘让我在这个美丽、湿润的边陲小镇住宿一夜,听这里的雨声?

雨后凌晨,梦醒和顺
次日凌晨我醒来时,天已麻麻亮。躺在床上,透过窗子,我看见近处的青瓦房顶,远处的稻田,还有更远处的云雾笼罩的山峦。

和顺古镇,荷塘与古屋
我起身穿衣,拿起一把雨伞,轻轻走出院子,走上湿漉漉的街道。街上很安静,几乎没有人影。树木青翠的枝叶挂着水滴。走到镇外的湖边,见水车不知疲倦地转着,一群鸭子在水边嬉戏。我转悠了一会,早起的人们陆续挑着担子、拿着篮子上街;店铺卸下门板,主人开始整理货物;年轻母亲打着伞牵着孩子上学去……和顺镇从睡梦中醒来的景象,像一幅水彩画,从此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星汉灿烂的林坑夜空

楠溪江源头的林坑
2012年夏,我和几位朋友去浙江永嘉楠溪江采风,写作一本画册的文字。那是一次专门为工作而进行的旅游。我们朔流而上,采访了楠溪江中上游的几个主要景点,周末晚上入住楠溪江源头的林坑。
到达林坑时,已是掌灯时分。主人为我们端上香喷喷的饭菜,许多山野菜或者家常菜的特殊做法,是我们这辈子不曾吃过的。楠溪炒素面最受欢迎,一盘上来很快被一扫而光,又加了两盘才满足大家的食欲。
饭后入住溪边的两层木楼。冲完澡和几位同伴讨论画册文本,聊完已是十点半。坐在床头,读着有关楠溪江的书,听着外边隐隐约约的水流声,我了无睡意,于是叫上同伴,到街上走走。
已是晚上十一点,街上阒无人迹。路右侧是一条溪水,但闻水响,不见水光——大概溪谷较深。
不远处一座廊桥,桥两侧是两排长条木椅——当地称“美人靠”,正是休息的好地方。我们坐在美人靠上,听着桥下哗哗的水流,心一下子静下来。远处的山脊黑黝黝的。有微风吹来,溪谷对岸响起窸窸窣窣的竹叶摩挲声。
抬头望天,隐约可见一些星星。但街灯太亮,影响了欣赏夜空。禁不住生出感慨:即使在靠近楠溪江源头的山村,也难得看到满天星斗了。
忽然,街上的灯都熄了,只剩一些人家的窗户里还亮着灯。四围漆黑,林坑以一个朦胧的轮廓出现在我面前。再望天空,星汉灿烂,是我多年来看到的最清晰的星空。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
年嘉湖畔的简单幸福
2015年春天,我到长沙开会,住湖南宾馆。这是家老宾馆,设施已老旧,院子也不大,于我却有亲切感,它让我想起曾有一两面之交的湖南官场几位故人。这几位故人的仕途均止于省部级或副省部级,个别的还在晚年出事,但他们都给我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大都爽快,讲义气,算是湖南人的辣椒性格吧。多年前我曾数次来此,却并未入住过,只是在此采访或吃饭,都是来去匆匆。此次来得从容,才发现这家宾馆还是挺有味道的。满院的高大香樟和桂树,樟树淡淡的香味和桂花浓烈的香味交融,沁人心脾;双色卵石铺设的甬道走路脚感很好。宾馆主楼门前,一树红花刚刚半开,问服务生,说是梅花。
晚上沐浴着春风散步。出宾馆后门就是年嘉湖和烈士公园。左侧公园内水池亭台,树影婆娑,偶有游人穿行,令人想起“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句。右侧年嘉湖湖面颇大,岸边树木繁盛,亦多香樟。绕湖步行,见周边高楼上各种造型的霓虹灯映照湖面,与岸边树木枯荷构成静美画图。行人三三两两,或母子,或姐妹,或情侣,步子或快或慢,路灯打在他们脸上,我从中读出闲适和幸福。混迹其中,听着热闹的长沙话,我也体会到简单而真实的幸福。
百万庄小街的玉兰花
也是2015年春天,一位同学自外地来京,那几天我正好住在百万庄附近开会,无法离开,就请同学去那里聊天。吃了简单的晚餐后,我们漫步在附近的小街上,忽然闻到一种特殊的香味,仔细辨认,才确认是两棵正在盛开的玉兰树的花香。我在附近工作五年,似乎从未逛过这条小街,自然也是第一次知道这条小街上有数棵高大的玉兰树。更奇的是,我至少有十五年每年春天都在玉兰树下照相,却是第一次知道玉兰花有这样浓郁的香气。看来,这条小街与我那位同学有缘。

百万庄小街上的玉兰
从小街出来,我们坐在百万庄街边花坛的边沿,一边看昏黄的路灯下车来人往,一边一人一口品尝从办公室带来的一瓶酒。五年了,我第一次知道百万庄大街的夜晚有一种安静的美。我们在酒香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曾经经历的人和事,一时不知今夕何夕。
胡同博物馆,月影过门台

东四四条,月影过门台
2021年5月15日,是个周六,天阴着。吃过饭我去附近胡同里转悠,信步走进了东四四条77号的东四胡同博物馆。此前查资料知,馆内设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文化交流客厅、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但我现场观看,基本没什么实物展品,唯院落中一个不锈钢大圆球很显眼,说是代表月影意象,倒是跟我有点关系。
从77号出来,我走过绿荫如盖的胡同及东四大街,看百年古槐雕刻一样的树皮,看明清造币厂旧址,仔细品味初夏的芬芳。
那天是我的一个纪念日。我想起21年前的这一天(今天算已经是25年前了),我参与创办的报纸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艰难创业期,搬进自建的大院和办公楼,举办了一场简朴而热烈的剪彩仪式。
那天,刚好有朋友从南方快递来新摘的荔枝。吃了十几颗,似乎是有史以来最甜的荔枝。
我当天在朋友圈写道:一切经历,都有意义。越是全力以赴、认真体验的经历,越有意义。所谓人生,就是赋予生活尽可能多的意义。
(原发于2015年9月4日,补充修改于2025年7月30日-8月1日)

槐荫笼盖东四大街
包月阳的清水斋
作者简介:包月阳,1963年1月出生于河南舞阳,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原社长。包月阳于1983年8月进入新华社工作,之后参与创办《中国经济时报》,对该报风格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著有《电,寻找平衡》《面对聚焦之点》,发表过数百篇经济和时政评论,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国内记者”荣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