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暑热,太原晋祠景区却游人如织。人潮中,一群特殊的讲解员格外醒目,他们鬓角染霜却精神矍铄;他们普通话不甚标准却语速从容、字字珠玑。
68岁的李保卫、赵文平,60岁的张瑞萍,64岁的张变玲就是其中的几位。这些银发讲解员不仅是家乡晋祠的守护者,还是晋祠故事的讲述者,用朴实乡音为游客揭开千年历史的面纱,架起历史与游客间的“桥梁”。
从谋生到肩负使命跨越三十年的坚守
说起怎么进入这个行业时,有着高中学历的李保卫打开了话匣子:“故事得从三十年前的一个小摄影摊说起。”
当年退伍后,经相关部门考核,李保卫将相机当成了谋生工具——在晋祠景区帮游客合影留念。按下快门的瞬间,景区里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也深深地印在了李保卫的脑海中。
赵文平、张瑞萍、张变玲和李保卫的情况大致相同。在为游客留影的过程中,他们偶尔会接到跟拍业务。作为土生土长的晋祠人,他们从小对晋祠的历史及文化耳濡目染,跟拍时,凭着平日里听来的典故,也能为游客细细解答疑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行业日渐式微,他们转身拿起了讲解器,那些年通过镜头积累的建筑知识、历史典故都变成了“宝藏”。
转机出现在2024年。《山西省文旅康养领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24年行动计划》发布,推动晋祠、天龙山等景区创建5A旅游景区。由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北大寺村、长巷村、晋祠一社区三个村联合创立的“晋之胜”文旅服务公司联合山西国仪文化团队,为“单打独斗”的讲解员们提供了一个提升自己、做山西代言人的平台。
这支讲解员队伍共有248人,成员大多来自晋祠景区周边村居。其中,银发讲解员近30人。
为实现队伍的“脱胎换骨”,山西国仪文化团队为讲解员们定期开展培训,常态化开展每日晨会、总结会等,内容涵盖讲解技能、晋祠文化深度学习、服务礼仪、素养提升、表达能力等多方面。
从晋祠的起源与发展到建筑的艺术特色,从文化价值到文物保护,从历史典故到传统民俗、非遗……经过学习,这些银发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服务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了解喜好因人施讲用真心换游客满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李保卫看来,讲解员不是单纯背词,而是通过故事化、细节化、情感化的表达,为文物“发声”。“每次接到游客,在互动聊天的过程中,就会了解游客的喜好,然后调整讲解侧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游客。”李保卫说。
前几日,李保卫为从山东来晋祠游玩的一家三口讲解,在往景点走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孩子是一名初中生,正处于积累知识的阶段,对历史典故比较感兴趣,于是,李保卫重点讲述了“四尊铁像”与“难老泉”两个典故。看着孩子戴耳机专注倾听的样子,李保卫便知“讲到位了”。
因人施讲。这大概是讲解员的最高境界了吧!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这些有着丰富阅历的银发讲解员会及时调整讲解内容、讲解方式,比如给研学团队讲解,要侧重历史细节、文化内涵,并结合互动问答;给普通游客讲解,要简化复杂内容,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给老年游客讲解,要放慢语速、加大音量,侧重讲解轻松易懂的内容……
在聊天过程中,赵文平也特别强调:“讲解员也是服务员,不光要细心,还要有耐心,比如给老年人讲解,遇到上台阶要提醒他们慢一点,下台阶要扶着他们慢慢下;给带小孩子的游客讲解,还要时刻注意小孩子的安全问题。”
在这些银发讲解员看来,晋祠景区就是外地游客认识、了解山西的一个窗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山西的代言人。“在讲解过程中,提醒游客哪里有卫生间、哪里可以买水,给游客介绍经济实惠的饭店,捡到游客的身份证等物品及时归还等,对出门在外的游客来说,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服务,就暖到他们心里了。”赵文平说。“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这些银发讲解员的心声。
年龄即使不占优势也要继续守护家乡
“为什么是八条龙不是九条龙?”在晋祠圣母殿前廊中,八根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面对游客的疑问,即使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赵文平仍稳稳将话筒举在唇边:“在我国古代,‘九’和‘五’象征着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而圣母殿供奉的是王后……”
“圣母殿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谁写的?”游客提出这个问题时,因为回答不上来,张瑞萍当时尴尬极了。带着抱歉的态度,张瑞萍留下了游客的电话。没来得及请教同事,张瑞萍回到家第一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专门给游客打电话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和记忆方面,银发讲解员的年龄虽不占优势,但岁月留下的财富让他们明白,知识储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将各类知识都装到脑子里。
“根本学不完,每天都得加班加点地学。”李保卫坦言,老伙计们都有个习惯,睡前必翻讲解手册,遇到不懂的就相互请教,甚至跟着“斗拱爷爷”补课。每次培训,大伙儿从不缺席,不是怕考核通不过,而是怕给家乡抹黑。
除此之外,精力和体力也是对这些银发讲解员的一大考验。他们日均接待游客5—6拨,日行30000步是常态,夏日晒黑了皮肤,冬日冻僵了手指,甚至有时回到家,腰疼得都脱不了裤子,但只要游客一句“下次亲友来,还找您”,他们心里早已遍地开花。
“我们是讲解员、服务员,还是守护者。”夕阳西下,不远处圣母殿檐角风铃轻响,仿佛在应和着他们说的话:“只要还能讲,就要让更多人听到这跨越千年的故事。” 记者 丁婷婷 冯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