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雨。这一天是最不真实的一天,这一天几乎每一个画面我都舍不得漏掉,这一天也是本次皖浙摩旅最让人难忘的高潮篇!
从杨家堂我们八点出发,天还下着小雨。今天第一站是去松庄村,直线距离不远,但需要走曲折蜿蜒的山路才能到达。
薄雾弥漫的山谷,雨中的绿色分外清新,这样的山路是我们最喜欢走的。
这里往上还有村庄。
这辆车是早上和我们一起从杨家堂出发的,正好住的也是同一家民宿,吃饭时我看他们一行四人,举止谈话不像生意人,可能是公务员或教师之类。
经过酉田村,路上有不少摄影打卡点。
这个路口是往上田村去的。
从这里有路牌指引往松庄村走,道路开始变窄,路面也变成水泥路。
最好的风景往往在路上,所以我不厌其烦地给你们截图展现。
转过不知多少弯道,忽然有个开阔的山谷,能看到松阳县城。
松阳县城被群山环抱,无数条溪水从山涧流向谷底的平原,山里的人们也像这样祖祖辈辈慢慢走出大山,聚集到一起,渐渐形成了眼前这个巨大的“村落”。
杨家堂此时可以俯视,甚至还能看到村口那对“夫妻树”。
那辆同行的车子也停下来,后来我在松庄村遇到他们,问了一下,果然是一群老师出来旅游。
冒雨继续前行,这一路果然有不少松树,松庄的名字可能跟这有关吧。
又过一个后湾村,我们回程时在这停留了一会。
竹林和松树,梯田和茶园,路开始下坡,路边有不少桃子树,黄色的纸包着果实。
山谷里已能看到黄色的土房子,看来村庄不远了。
远处山头还有个很大的厂房一样的建筑,看指示牌是云上牧场。
松庄到了,村口还有个停车场,有公厕和充电桩,大树底下还有个织美术馆的大字。
我把车停到农民的三轮车旁,这个水泥的建筑不知今后准备建什么,估计以后是做商铺。
我发现老蒋除了咖啡,还特别爱吃桃子,不过松庄的桃子看来是特产。
这南瓜我当时问了,现在忘了叫什么。桃子新鲜,才摘的,就是我们路边看到的一样,老蒋买了几个,让老板削皮,我们先尝尝,味道很甜。
浙江省松阳县松庄村位于群山之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留存着较多的传统民居。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拯救老屋行动”,松庄村对老屋、古道进行了修缮,并积极引入新业态,吸引年轻人来此创业,推动松庄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摘自百度)
第一眼给我的感觉,那个织美术馆建筑在村子里不协调,有点突兀夸张了。
松阳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县内现有100多座结构完整、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高山阶梯式、傍水式、台地式、平谷式和客家古村落交叠在松阳的崇山峻岭中。
松庄村是典型的高山傍水古村落,有着6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隐藏在峰峦叠翠之中,一条小溪贯穿全村,村屋沿溪而建,青山、竹林、古桥、古民居,古朴宁静,保留着原生态样貌,因此被《中国国家地理志》评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摘自百度)
松庄村四周青山环抱,溪水如带。村中的房屋多采用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这个是那个桃野民宿吗?吸引我的是一群猫安静地躺在木桌上的情景。这就是和谐的生态,人和动物一起享受这个山村的静谧时光。
松庄村建村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宋姓人送给叶姓人居住的,旧称送庄。村民以宋、叶为主要姓氏,其中宋姓居多,古也称宋庄。周边山林里又多种植松树,便也谐音称松庄。(百度)
就是呈现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那座百年石桥。这里有一座网红古桥永安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由村民建制修建,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是该村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因为《国家地理杂志》的取景点,小桥流水人家也就成了松庄村的标志打卡地。
石桥、女人和狗,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
这条小溪叫雅溪,是松庄村的灵魂。沿溪水又好几家民宿,其中桃野是最有名的,曾经是村里唯一一家民宿,夺得过丽水民宿第一名的桂冠。
2016年启动「乡村振兴计划」与「拯救老屋行动」,完成对古民居、古道的系统性修缮 。通过引入「三乡人」共治模式:
原乡人: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延续土灶做饭、编扫帚等技艺 。
归乡人:22名外出村民返乡创业 。
新乡人:吸引上海创业者孙迎盈打造「桃野」高端民宿,带动文创产品开发。(摘自百度)
这些民舍大多外部形态保存完好,内部结构完整,依山势散落在古道旁,溪水边,形成了典型的高山傍水式古村落。2014年松庄村被列入了国家第3批传统村落名录,资金的注入,为保护古村输送了救命的血液,村貌和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建筑得到了修缮。(摘自百度)
雨下了起来,我穿行在村子里的小巷,好像小巷就要配小雨才有味道。
小巷有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两侧是夯土黄墙的老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走在这里真有种穿越的年代感。
这是溪边另一家高档民宿:立夏与海,位置不错。几年前,随着过云山居、茑舍、飞茑集、云上平田等民宿在各个乡村入驻并走红,松阳慢慢变成了在一些旅客心中以民宿著称的县。
下雨天,你们看溪水并不浑浊,说明山上植被很好。
老树依依,绿荫如盖,让人感受到了江南水乡般的宁静与和谐。
这些民宿保留老建筑的风貌和架构,修旧如旧,将内部修缮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空间,又结合当地建筑特色风貌,不突兀,从外部丝毫看不出与普通民舍的差别。
溪水潺潺,水花和溪边的野草都透着灵动之气。
这里还有个山草实验室,织美术馆我没找到入口。
雨中的紫色百合,配上土色的老房子,自以为很好看
这土房子被雨水冲刷,不知黄土里是否还掺杂什么特殊配料,像皖南那边加糯米。
村里的叶氏祠堂改成文化大礼堂,一个人也没有,正好进来看看。
我还跑到小舞台上,感受一把登台亮相的感觉。老祠堂的梁柱是木头的,但都经过钢材加固。
回到村口的大树下,如果不是下雨,估计摆摊的村民应该很多,我又爬上对面的山坡。
和杨家堂比,松庄的房子马头墙并不多,而且有些已经有了圆弧的变化,开始接近闽南那边的马鞍墙。黑瓦屋顶的土房子彼此紧挨着,最喜欢看背景中的翠竹,满眼碧绿,茂密昂扬。
桃子到处都是,抬头就能碰到,我忍住光拍没摘。
下到村口,和老蒋会合,买几个桃子当路上的零食。
今天第二个点是去四都乡的陈家铺村,被称为今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真的有这么神吗?下篇告诉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