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铭明 通讯员孟明星 当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在内蒙古高原的边缘遇见明长城的残垣,这场跨越千百年的“握手”,便在清水河老牛湾刻下了北疆大地最壮阔的地理密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南部,晋蒙交界黄土高原深处的老牛湾,是黄河与长城在我国大地上唯一交汇的“握手”之地,堪称无可替代的地理奇观。
老牛湾的独特地貌由地质运动造就。喀斯特地貌让两岸崖壁陡峭如削,黄河切割出的峡谷深邃幽静,长城的砖石则在岁月里与黄土高原的沟壑共生,形成“水绕长城、长城伴水”的独特地貌。
历史上,明王朝将长城修至黄河岸边,借助黄河天险构建“墙+河”的双重防御体系,让长城从“陆地屏障”延伸为“水陆联防”的关键节点。同时,黄河成为晋蒙两地物资运输的重要码头,商船将山西的铁器、布匹运至内蒙古,再将草原的皮毛、粮食运回中原。长城的“守”与黄河的“通”在此平衡,既有剑拔弩张的历史厚重,也有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温度。
现如今,老牛湾的四季皆景,魅力十足。春日,冰雪消融的黄河奔涌而下,撞击着岸边的岩石,长城的残垣在新绿的草芽间若隐若现。夏日,浓绿覆盖大地,黄河水流淌得沉稳而宽阔,岸边的海红果树林郁郁葱葱,傍晚的夕阳为长城的轮廓镀上金边,烽燧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秋日,黄土高原换上金色盛装,海红果红得透亮,黄河水位渐落,河底的泥沙缓缓流动,长城墙砖缝隙里的枯草随风摇曳。冬日,黄河封冻后如一条巨龙静卧在峡谷间,长城的轮廓在白雪中愈发清晰,烽燧顶端的积雪仿佛千年未化。
作为北疆文化基因里“守土与奔流”的精神图腾,清水河老牛湾的长城不再用于防御,黄河也成了滋养两岸的母亲河,但二者“握手”留下的精神遗产从未远去。它象征着在坚守中传承、在奔流中创新的精神,如同黄河与长城一般,在岁月里书写着永恒的生命力。山河为证,岁月为盟,老牛湾用自身的故事诉说着:守得住根脉,才能奔涌向前。
责编:刘哲
来源:财会信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