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家铺到松阳黄家大院也就18公里,但我们中间绕了下平田村,这条山路极美,必须记录几张。
来陈家铺的车不少,不少都停在路边。
山山而川,征途漫漫。这句话形容我们摩旅最合适,在家朋也看到过。
云遮雾罩的山路,总让人走走停停。
平田村被称作“云上平田”一点不为过,一棵粗大的松树旁,还遇见一队前来研学的中学生。
这满眼绿色的山路,细雨霏霏中,最能感受什么叫烟雨江南。
这里拐个大弯,回到上松线,经过2343米的寨头岭隧道。
山下就是松阳城。
这里是松阳县的城北,街上川菜馆比较多。
城北小学对面就是马上带大家要参观的,被称为“江南木雕殿堂”的松阳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望松街道乌井村。
黄家大院,体现清代风格的民居建筑,一进村就能看到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百度百科)
松古平原历来是浙南粮仓,富庶之地总会产生一些富甲一方的大户。清朝同治年间松阳首富当推黄中和。家道殷实的黄中和想为家族置些实业。于是在县城二公里处的望松乡乌井村兴建了家祠和武技楼,武技楼也就是俗称的五间。
门额上的“晴岚集翠”是黄家第三代黄秋光所题。
门票30元,其实可以买50元套票,但当时我还不知道延庆寺塔就在不远处。
所有黄家大院的文字介绍多摘自网络,我只能提供拍摄的图片。
该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成于民国九年(1920年),为松阳首富黄中和祖孙三代构筑。坐北朝南,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前院包括门楼、百寿厅、附屋及花园。
黄绍桂之子黄秋光也是里家好手,把家操持地更加富裕,他秉承了父辈们经营的血液,于民国七年(1918年)投资五万五千块银元在前院精心营造了豪华气派的“百寿厅”,也就是黄家大院的主体。(百度百科)
前院“百寿厅”俗称“大七间”,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百寿厅”,仿佛在艺术的长廊徜徉。厅内雕梁画栋,技艺精湛,均以“寿”字为主题,牛腿和雀替上的204个篆休“寿”字,据说用遍了汉字篆体中所有的寿字,笔法无一雷同。(百度百科)
可惜的是木雕上的人物脸部,甚至动物不少头部全被凿去。
黄中和不但兴建了黄家大院的前生,更培养了为后人所称道的儿子黄绍桂。黄绍桂学业有成,任严州府训导,淳安县学教渝。光绪二十四年,处州深受重灾,饥民遍野。黄训导开仓平粜大米,帮助饥民度荒年。这一善举一直为人所称道。更引起了当时处州府的褒奖,授予“泽周仁粟”金匾,为望族黄家又增加了光环。(百度百科)
或许是黄绍桂为了使黄家在自己的手中有更大的产业发展,在后院扩建成了二栋结构精巧、雕刻细微入神的“梅兰竹菊轩”,也就是所说的“三间”。新楼落成之际,熠熠生辉的“泽周仁粟”金匾高悬中堂,一时瞻仰者络绎不绝,黄家更是声名隆隆。(百度百科)
满堂寿字如同拜寿的童子,他们一起高声祝福屋主黄秋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座立意独到的祝寿堂,因此也称之“百寿厅”。(网摘)
“集成堂”是一座组合式四合院,占地近千平方米,三进七开间,有6个天井、172根柱子,是黄家大院当中最大的单体建筑。
参观的人极少,几乎大部分就我一个人,所以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每个细节。
中院包括武技楼、廊道(已毁)、家祠、附屋及东、西门楼;
黄家大院历经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修建而成,同治年间修建的“武技厅”,光绪年间修建的“竹菊轩”和“梅兰轩”,民国十年修建的“集成堂”,呈三列整齐地排列在大院中,回廊将三列大宅连接在一起。白色的马头墙勾勒出大院巨大的轮廓,高耸的屋脊在空中拉出一道道流畅的几何线条,为大院增添出巍峨的气势。这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大院在动荡和变迁中,仍以646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成为浙西南最大的封闭式古典庄园。(摘自百度)
老蒋没进来,他在外头放无人机。
后院主体是梅兰竹菊厅。门额、柱础的刻花,均围绕这一主题,尤以窗棂上的雕刻最为细致精微,出神入化。雀替上还有一组劳动场景的雕刻,有砍柴的樵夫、锄禾的农夫、垂钓的渔夫等。 这些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画面,使黄家大院的木雕艺术充满人情味,给人以独特的道德教益和艺术享受,充分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摘自百度)
雕刻手法之高超,我不用多描绘,大家自己看图片。
窗格之间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鱼、石榴及雀、鹿、蜂、猴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光影攀上精镂的陵花窗格,那些牛腿雀替间仍在向岁月诉说曾经的辉煌。
各院相互独立,辟边门相通。百寿厅、武技楼、竹菊轩、梅兰轩等是整组建筑群的精华部分,梁架结构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用材考究,做工精细,颇具地方传统特色,建筑木雕极为精美,雕刻内容丰富,多包含各种寓意,数量和质量为丽水地区罕见。(百度百科)
竹轩厅以竹子图案为主题,这个我在别的地方见的不多。
后面二楼是民国时期建筑和装饰风格,应该是黄家后裔们的生活写照。
岁月沉淀的斑驳白墙,铭刻时光的履痕,回廊深处的梅兰竹菊,彰显文人风骨。
黄家大院可谓是浓缩的近代史舞台。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一度搬迁到了松阳县,黄家大院成为浙江省高等法院和浙江省财政厅的临时驻地。1942年8月,黄家大院成了入侵松阳日军的据点。日军撤退之后,这里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21师和79师师部。解放后,黄家大院成为11军32师96团驻地,此后先后成为学校和人民公社驻地。(网摘)
这座万余平米的木雕殿堂不光是座老房子,黄家大院已成为松阳大地上的无字史书,是黄家人对传承的最大努力和对文化命脉最倔强的守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