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祥源文旅以 35.41% 的营收增速领跑上市景区时,曲江文旅正承受着 30.95% 的营收跌幅;当华住集团净利润同比暴涨 41% 时,大连圣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 129.17%......2025上半年的中国文旅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分裂剧”。13家上市景区中8家营收下滑,54家文旅上市公司里32家业绩缩水,酒店业一边是万豪半年营收超130亿美元的稳健,一边是凯悦净利润暴跌98%的惨淡。光鲜与困顿交织的背后,是行业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是新旧模式交替的必然阵痛。
01/景区方面,老牌褪色,少数破局
上市景区的半年报,堪称“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据知酷文旅统计的A股上市景区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宋城演艺以10.8亿元营收坐稳头把交椅,却难掩营收同比下滑8.3%、净利润跌26.65%的颓势;黄山旅游9.4亿元营收紧随其后,但净利润同比下降6.4%。更刺眼的是曲江文旅,5.32亿元营收同比大跌30.95%,净利润亏损1600万元,成为“双降”的典型。13家景区中,仅祥源文旅、九华旅游等5家实现营收增长,其余8家均深陷下滑泥潭,占比高达61.5%。
这种集体疲软,绝非偶然。西藏旅游、西域旅游因地处高海拔,上半年受气候限制处于淡季,营收仅0.9亿和1.14亿元,暴露了该旅游目的地对自然条件的过度依赖。但更多景区的问题出在“内功”,宋城演艺的千古情系列演出虽遍布全国,却难逃游客“审美疲劳”;峨眉山A、丽江股份等老牌景区,产品仍停留在20年前的观光模式,与当下游客追求的休闲、体验需求严重脱节。
破局者也并非没有。祥源文旅凭借齐云山的“夜游+文化小镇+非遗活动”组合拳,实现营收增长35.41%、净利润暴涨62.71%,证明传统景区只要打破“门票依赖”,转向休闲度假综合体验,就有可能焕发新生。九华旅游则借池黄高铁开通的东风,靠交通改善带动客流,营收增长了 22.26%,揭示了“交通+景区”的协同潜力。可惜这样的案例太少,国内多数景区仍处于“守着老祖宗资产等客来”的旧观念中。
齐云小镇·夜游
02/酒店方面,规模竞速,利润分化
酒店业的分化,比景区更显残酷。据迈点研究院发布的《2025上半年酒店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示,国际阵营中,万豪半年营收130.1亿美元,净利润增6.89%;希尔顿营收58.32亿美元,净利润增7.87%,巨头地位稳固。但凯悦净利润仅0.17亿美元,同比暴跌98.07%;朗廷-SS更是亏损1.297亿元,净利润跌幅达430.67%,冰火对比鲜明。国内阵营则是华住集团的“一枝独秀”:118.2亿元营收领跑,净利润24.38亿元同比增41%,而锦江酒店营收65.26亿元同比下滑5.31%,首旅酒店36.61亿元营收微降1.93%。
规模扩张成了共同选择,却难掩盈利焦虑。万豪上半年新增酒店632家,客房7.72万间;洲际新增207家酒店,客房3.14万间,创历史新高。国内酒店扩张态势也很猛,锦江净增380家,华住新增597家,首旅新开店664家,管理加盟占比普遍超90%。但疯狂拓店的背后,是供需失衡引发的价格战,如华住二季度RevPAR同比降3.8%,亚朵二季度RevPAR为去年同期的95.7%,万达酒店RevPAR大跌11.48%。“开店越多,利润越薄”,成了不少酒店的现实困境。
西安锦江国际酒店
另外,报告还透露出轻资产模式成了盈利密码的趋势。华住靠管理加盟 94.96%的占比,净利润率达 20.79%;万达酒店发展净利润增106.92%,也得益于轻资产转型。反观华天酒店,资产负债率79.56%,毛利率不足15%,重资产包袱让其深陷亏损。这意味着,酒店业的竞争已从“比规模”转向“比效率”,谁能甩掉资产包袱、做轻管理,谁就能在薄利时代更有存活几率。
03/文旅全貌:新旧交替,暗流涌动
把视野放宽到整个文旅行业,54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更能说明问题。营收前三的携程(286.73亿)、中国中免(281.5亿)、豫园股份(191.12亿)中,没有一家是景区企业;营收前十排名的门槛是 36.61亿元,景区企业同样没有一家入榜。主题乐园企业业绩也不好看:华侨城A营收降50.82%、海昌海洋公园降14.19%、宋城演艺降8.3%、大连圣亚降7.43%,这表明,大型主题乐园市场面临饱,且对受众的吸引力下滑。
但市场并非铁板一块。在线旅游平台逆势增长,携程营收增16.19%,同程旅行增11.53%,反映出游客对数字化预订的依赖加深;亚朵靠“住宿+零售”模式,营收增 33.96%,证明“业态创新、多元化发展”的潜力;祥源文旅、九华旅游等景区的增长,则验证了“观光转度假”的可行性。这些亮点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文旅消费正在从“景区打卡”转向“全域体验”,从“长途跋涉”转向“短途休闲”,从“单一消费”转向“多元场景融合”。
04/趋势: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下半年的文旅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暑期文旅繁荣、中秋-国庆黄金周或成“救市稻草”,但极端天气、宏观经济波动仍是隐患。华住、首旅已预告三季度RevPAR可能继续下滑,景区则需面对“游客出门了但没进景区”的新难题——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增20.6%,花费增15.2%,但这些增量更多流向了小吃街、博物馆、演唱会,而非传统景区。
破局的关键,在于抓住结构性机会。对景区而言,必须像祥源文旅那样,通过“文旅+IP”模式,撕掉“观光标签”,增加夜游、非遗、营地等休闲业态;对酒店来说,要学华住的轻资产、亚朵的场景化,从“卖房间”转向“卖体验”;对整个行业而言,下沉市场、“住宿+”模式、数字化转型、跨界合作将是突围方向。
2025年上半年的文旅市场,与其说是“寒冬”,不如说是“洗牌”。那些依赖老模式、躺在“功劳簿”上的企业,正在被市场抛弃;而那些主动求变、贴近新需求的企业,正在逆势生长。这场分裂背后,是文旅行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必然转型,谁先看懂这个趋势,谁就能在下半场占据先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