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遂昌王村口镇:乌溪江畔的红色回想
文&图 丨 叶望庆
从南尖岩民宿启程,沿着615县道缓缓下行,约莫半个多小时,公路边陡然热闹起来。此处,便是我们此次走访的首个目的地——红色古镇王村口镇。

王村口坐落于丽水遂昌西部,距县城五十余里,地处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麓。关川溪自东向西穿镇而过,在镇口与后江源、官塘源交汇,而后一同汇入乌溪江。这三条溪流将镇子巧妙地分割为桥东、桥西两片区域,又在下游重新合拢,恰似一柄由水铸就的“叉”,稳稳地托举着这座古镇,使其在岁月的洪流中安然伫立。

王村口的故事,于悠悠岁月中缓缓铺陈。宋元时期,先民们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至此,开荒种茶,繁衍生息。至元末明初,王姓居民聚居于此,又因其地处关川出口,“王村口”之名渐次传开。明朝崇祯年间,防御厅在此设立;清朝康熙之后,此地人口日益稠密,商贸愈发繁荣,成就了它作为乌溪江上游常年口岸的荣耀。

王村口镇因水路可北抵衢州,陆路能连接江山、浦城,曾是浙西南举足轻重的水陆集镇。往昔,这里已然是热闹非凡的市集。木材、茶叶、山货等物资经此转运至衢州、金华,商旅往来不绝,舟楫穿梭如织,一时兴盛至极,演绎出不逊于县城的繁华盛景。清末民初,此地更被誉为遂昌的“小上海”。


古镇四周环山,分明是一处桃源胜地。然而,在近代史上,它却被革命的烈火深深烙印。真正让它名垂史册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1935年4月,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路辗转作战,挥师至此。在仙霞岭深处,他们发现了这块易守难攻的谷地,看中其山高林密利于游击、水路发达便于运输的独特优势,遂将这里设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他们以王村口为中心,建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闽浙边区。这里曾是红军指挥部所在地,洪家云部两次袭取王村口,惩治土豪劣绅,传播革命火种。此后三年,热血遍洒这片土地,革命火种顽强燃烧,照亮了黑暗的岁月。

而1935年的风云变幻,更为它增添了一抹永恒的“红色”人文底色。镇里留存的众多旧址,默默见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宏济桥畔,粟裕曾发表抗日演说,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激昂场景,透过廊桥的梁柱传向四方,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天后宫内,八一誓师大会的誓言仿佛仍在耳畔回响,红军的壮志豪情曾让这里热血沸腾,点燃了革命的激情;蔡相庙也曾是中共浙西南特委直属王村口区委等机构的驻地,见证过无数关乎游击战事推进的重要决策,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铭记那段烽火征程,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应运而生。馆址位于桥西村,与诸多旧址相互呼应,清晰铺展着红色脉络。馆内借助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实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生动重现了挺进师的游击历程,深情讲述着王村口民众与红军的鱼水深情。置身馆内,透过珍贵的影像资料与讲解,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踏入王村口,明清古韵在街巷间氤氲弥漫。临江而立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梁柱、门窗之上,牛腿、雀替的雕刻依旧精致,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精湛工艺与审美意趣。古镇规模不大,一条不足千米的直街,却浓缩了浙南山民的烟火日常:老茶馆里,氤氲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铁匠铺内,清脆的打铁声此起彼伏;豆腐坊中,热气蒸腾,散发着淡淡的豆香。




如今的王村口镇,青山依旧环绕,绿水依旧长流。乌溪江波光粼粼,流淌过历史的辙印,与山林翠影共同绘就一幅天然画卷。“1935文旅街区”留住了旧时光,特色店铺沿古街依次排开,让古街重焕生机。踏上这片土地,红色记忆、古韵遗风与自然灵秀相互交融,为来客带来一场寻幽探胜、触摸历史、感悟初心的难忘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