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黑河早市,热腾腾的包子铺前,几位俄罗斯游客人手一杯啤酒,畅快地碰杯畅饮,这番景象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后,瞬间引爆热议:“包子配酒,越喝越有!”“不愧是战斗民族!”
在中俄边境城市黑河的早市上,新近竖起了中俄双语招牌。摊主们用简单的俄语招揽顾客,俄罗斯游客则用中文点餐——“包子”、“啤酒”成为最高频的词汇。
这种奇妙的交流场景,自中国宣布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后,越发常见。
01 免签政策,中俄往来进入新阶段
2025年9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根据这项政策,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这项举措标志着中俄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郭嘉昆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中方高度重视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问题,支持两国民众加强交往。”
02 边境小城,早已兴起“串门式”旅游
其实早在免签政策出台前,中俄边境地区的交流已经十分热络。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坐船只需5分钟就可以往返两国。
自2023年9月下旬中俄旅游团跨境免签政策重启后,两国人民就在边境小城开启了“串门儿”模式。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出国吃个早餐再回国”、“俄罗斯小朋友组团到黑河”等热门话题。
黑河市文旅局介绍,中国游客通过有资质的旅行社报名,最快第二天就可以通过中俄互免团签体验跨境游,出境后最长可在俄停留15天。这种便利的交通和政策条件,为两地居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03 早市美食,俄罗斯游客的“心头好”
东北早市成为了俄罗斯游客来华的最爱目的地。天还没亮,鸡还没叫,东北人已经起床准备去早市“大杀四方”了。
卖冻水果、活鱼、元宵、调料以及油条、油炸糕、煎饼等特色小吃的商户们裹着军大衣、穿着厚棉鞋,一边扯着嗓子叫卖,一边用劲儿跺着脚。“嘎嘎甜的大柿子两块钱一斤!”“东北大苞米两元一个,五元钱仨!”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在众多美食中,很多俄罗斯游客最喜欢吃的是中国的小笼包,他们还创造出了独具俄罗斯风味的“包子配酒”吃法。一手拿着包子,一手拎着啤酒,眼睛还盯着即将出炉的鸡蛋汉堡。
04 “战斗民族”,标签背后的文化认知
“不愧是战斗民族!”——这是中国网友对俄罗斯人包子配啤酒的调侃式评价。
“战斗民族”这一称呼源于日本漫画《龙珠》中对赛亚人的描述,2010年代被中国网民用来调侃俄罗斯人行事彪悍、作风强硬的风格。这个标签常与俄罗斯人“养熊为宠、酗酒驾车、恶劣天气飞行”等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
然而,多数俄罗斯媒体与民众并不关注或认同这一称呼,部分人认为其隐含“凶悍”负面含义。相比“战斗民族”,他们更接受象征勇敢的“北极熊”。
这种认知差异,体现了中俄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趣味碰撞与微妙误解。
05 早市国际化,边境贸易新气象
为迎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黑河早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几乎所有的摊位上都竖起了中俄双语招牌,一些摊主还掌握了简单的俄语。这种融合两种文化的市场环境,被称为“国际化早市”。
早市不仅仅是购物场所,更是文化交汇的空间。在这里,俄罗斯游客能够体验到地道的中国生活,而当地居民则有机会与外国友人直接交流。
这种日常性的互动,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边境文化氛围。有网友调侃道:“黑河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
06 跨境往来,互利共赢的未来之路
中俄免签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黑河这座“中俄之窗”、“欧亚之门”的城市,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黑河就是我国与俄罗斯合作贸易、金融、文化、运输的中心城市,有“万国商埠”的美誉。如今,黑河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速形成“多区叠加”“跨境联动”的沿边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贸易更加便捷高效。中俄免签政策正是这种友好合作关系的具体体现。
随着免签政策的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将涌入东北地区。
黑河早市上的双语招牌已经竖起,摊主们的简单俄语也已经准备就绪。“包子配啤酒”的独特吃法,可能只是中俄文化交流中无数有趣碰撞的开始。
网络上的“战斗民族”调侃,实际上是对俄罗斯人豪爽性格的一种认可。而这种认可,正通过包子和啤酒这种最日常的方式,融入两国民众的交往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