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红军踏入通江两河口,自此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通江的发展脉络。
90多年后的今天,通江仍然保留着众多与红军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从一座文庙到红军指挥部,再到如今化身现代化的纪念场馆,它既是革命年代烽火硝烟的亲历者,也是和平时期海晏河清的见证者。
历经风雨 文庙变身指挥部
打开地图软件,搜索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显示的地址是通江县诺江镇文庙街29号。
文庙街因通江文庙坐落于此而得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通江文庙始建于宋嘉祐七年,经明清重建和修缮,其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准,布局对称,风格庄重,结构严谨,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整。
通江文庙至今仍被人铭记,不仅因为其源远流长的厚重文脉,还因其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通江县城,将总指挥部设于文庙内。
至1935年春,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川陕苏区的党政军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地方武装,取得了粉碎“三路围剿”“六路围攻”和三次进攻战的胜利,创建了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北据镇巴、宁强,南控营山、渠县,幅员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纵横23县(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简陋的桌椅、发黄的地图,想象着红军将领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的情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两张方桌、几把椅子、一盏马灯,当年很多军事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去。无数红军战士从这里出发,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书写了光辉篇章。”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庞虎介绍。
历史再现 传递红军精神
9月1日,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通江县涪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轻触1937年印制抗日传单的油印机,聆听讲解:“当年,一群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学生,就是用这台机器传递救国信念。”
历史需要被铭记,这里就是最好的载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由两任总书记题写馆名的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收藏着一面具有历史价值的红军粉壁墨书。此墨书用毛笔楷体书写,写在通江县以西40公里的原太平乡政府右侧街道两旁的民房上,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及《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文献共6389字,字幅面积50余平方米,每个字有10厘米大小,占据了街道两旁民居额枋上26栋竹篾制粉壁墙。
这样大面积、多达6000余字的大型红军墨书文献对全国整个苏区来说,实属罕见。
这只是纪念馆内典藏文物的一部分。
目前,馆内展出1000余件历史文献、文物标本、照片等,全面真实地展现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的战斗史实和数百位将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
“纪念馆开发了线上虚拟展厅,集成360°全景漫游,目前累计访问量已突破10万人次。陆续上线通江籍十大将军生平事迹展、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历史展等近10个临展。收录文物档案、口述史料等数字化资源近1000件,为学术研究和历史传承有效提供了云端支持。”庞虎介绍。
不断升级 游览体验提升
8月25日,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分散在基坑、钢筋加工区等作业面紧张有序地忙碌。
“截至目前,已完成边坡支护、基坑开挖、地基基础分部工程;主体工程预计今年11月完工;2026年5月,该项目将全面完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刘泉介绍。
项目将打造崭新的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及引入多媒体显示系统、公众信息平台等智慧化设施,大大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
这样的升级焕新工作一直在持续。
今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完成全面升级改造并正式重新开放。
此次升级改造主要聚焦展陈优化和红色文化体验,展区面积拓展至1200平方米,布局更通透,展线设计流畅,串联起历史的重要节点。
“这次新增了59件珍贵文物,其中馆藏一级文物《土地使用证》《分地保条》首次与公众见面。同时,打造‘空山坝大捷’‘万源保卫战’等互动场景,运用声光电特效,让观众宛若置身战火纷飞的战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庞虎介绍。
改变不只在纪念馆里。
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及紧邻的红军广场、原文庙街、书院街升级改造为契机,通江县还正在打造“红军街区”,通过“红城映象”主题商店等店铺,使其成为深入了解通江、感受红色文化的窗口。
来源: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