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自往建水赶的路上,导航突然提示前方有段乡道可以抄近路,想着能省点时间,便没多想就拐了进去。谁曾想刚走没几分钟,一片青灰色的檐角就从路边的树丛里露了出来——不是常见的农家屋顶,而是带着飞翘斗拱的古建模样,好奇心驱使着我停下车,沿着碎石小路往里走,没走几步,一座横跨溪流的石拱桥就完整地出现在眼前,桥中央立着的阁楼挂着块匾额,上面写着“洄澜桥阁”,旁边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瞬间让我意识到:这哪是抄近路,分明是撞上了个“隐藏款”国保!
站在桥边抬头看,洄澜桥阁的模样透着股“低调的精致”。石拱桥的桥身是青石板砌的,缝隙里长着青苔,桥洞呈标准的半圆形,倒映在溪水里,正好凑成一个完整的圆。桥中央的阁楼是两层的,单檐歇山顶覆盖着灰瓦,檐角微微上翘,像展翅欲飞的鸟儿,檐下的斗拱一层叠着一层,虽不算繁复,却透着工整的韵律。最特别的是阁楼两侧的石屏,青石板上刻着字,左边是“洄澜桥”,右边是“阁记”,字迹是古朴的楷书,虽有些笔画被风雨侵蚀得模糊,却仍能看出笔锋的力道,仔细辨认,还能读到“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字样。
走上石桥,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踩上去能感受到细微的凹凸,那是百年来行人车马留下的痕迹。桥面上没有护栏,却在两侧刻着浅浮雕的花纹,是简单的缠枝莲纹,虽不如大户人家的雕饰华丽,却透着朴素的匠心。站在桥中央的阁楼里,风从溪谷里吹过来,带着湿润的草木香,耳边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响,偶尔还有几声鸟鸣,瞬间把赶路的疲惫都吹散了。阁楼的木柱上缠着旧年的红绸,有的已经褪色,有的还带着鲜亮的红色,想来是路过的人留下的祈福印记,虽不知道这座桥阁曾守护过多少往来行人,却能从这些红绸里,读出几分烟火气。
正好遇到一位路过的老乡,他说自己就是附近村子的,从小就看着这座桥阁长大。“以前没修公路的时候,这桥是去建水的必经之路,挑担子的、赶马车的,每天都从这儿过,阁楼里还能避雨,夏天的时候,村里人都来这儿乘凉聊天。”老乡指着桥洞下的石头说,以前溪水大的时候,水流冲击石头会发出“轰隆”的声响,像是在“洄澜”,这桥也就得了“洄澜桥”的名字。后来修了公路,走这儿的人少了,桥阁倒也清静下来,只有像我这样“绕路”的游客,才会偶然发现它。“你们运气好,前几天下雨,桥边的树更绿了,要是春天来,溪岸还会开野桃花,那才好看。”
听老乡这么说,我忍不住仔细打量起这座桥阁。阁楼的木窗是方格的,玻璃早就没了,只剩下木框,阳光透过木框洒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阁楼的梁枋上还残留着彩绘,是淡淡的青蓝色,依稀能看出是云纹的图案,想来当年重修时,也是下了功夫的。桥身的青石板上,还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刻痕,像是车马走过留下的辙印,恍惚间仿佛能看到百年前的场景:挑着茶叶的商贩匆匆走过石桥,赶车的车夫在阁楼里歇脚,村里的孩子在桥边溪水边嬉戏,溪水潺潺,鸟鸣阵阵,一派热闹的生活气息。
原本只打算停5分钟,结果不知不觉逛了快半小时。同行的朋友催着赶路,我却舍不得走,总觉得这样的国保太“委屈”——它没有建水古城里朱家花园的名气,也没有双龙桥的热闹,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藏在乡道旁,只有偶然路过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美。可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份“不为人知”,才让洄澜桥阁保留了最本真的模样,没有商业化的修饰,没有拥挤的游客,只有青石板、木阁楼、潺潺溪水,以及百年来不变的宁静。
离开的时候,我特意在桥边拍了张照,照片里的洄澜桥阁藏在绿树间,青灰色的檐角透着古朴,溪水在桥下静静流淌,像一幅安静的水墨画。开车继续往建水走,心里却一直想着那座桥阁——如果当时没拐那个弯,恐怕就错过了这个“意外惊喜”。现在想想,旅行的乐趣不就在于此吗?那些计划之外的遇见,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美好,往往比热门景点更让人难忘。
不知道你们在旅行路上,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绕个弯就能遇见”的宝藏景点?如果知道路边藏着这样一座国保,你愿意多花5分钟,拐个弯去看看吗?而那些像洄澜桥阁这样“低调”的国保,又该如何被更多人看见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