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米厦门塔规划梦碎:中国摩天大楼热下的政策转折与烂尾警示。
曾经计划成为中国第二高塔的520米厦门塔,在宏观政策调整与超高层建设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已悄然消失在厦门的发展蓝图之中。
2017年10月,厦门市宣布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一座高达520米的“厦门塔”,规划将其打造为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国际时尚体验和海洋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
这座计划中的高塔以厦门市鸟白鹭为设计灵感,造型如白鹭向上飞翔。
配套工程包括滨海爱情主题广场、度假酒店、展览馆、植物园和星光剧院等设施,甚至还计划建设海底观光隧道连接游艇码头。
该项目当时被宣传为“厦门第一高度、全国第二高度”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仅次于600米的广州塔,预计2022年建成使用。
01 宏伟蓝图:厦门塔的规划与设计
厦门塔的规划始于2017年10月19日,当时由厦门广电集团、厦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嘉祥集团(国际)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50亿元,旨在打造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新型综合项目。
塔楼本身设计高度为520米,这个数字因其谐音“我爱你”而被赋予浪漫寓意。
设计方案显示,厦门塔不仅是一座广播电视发射塔,还包括丰富的旅游观光元素。
塔底设计有“爱琴海”主题区域和海底观光隧道,游客可从海上乘坐游艇通过海底隧道抵达塔底。
02 政策转折:国家“限高令”的出台与影响
厦门塔的命运在2020年发生根本性转折。
当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提出要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
2021年,“限高令”进一步加码。
住建部、应急管理部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不得新建250米以上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重申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并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这些政策的连续出台,为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划下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03 官方回应:厦门塔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国家政策明确,厦门塔项目实际上已经搁浅。
2022年7月的一份报告指出,官方曾表示“根据片区控规,尚无厦门广播信号发射塔规划,厦门塔只是一种意向策划”。
在国家发改委重申“限高令”后,报告明确指出这个“地标”真的没戏了。
截至目前,厦门塔项目自2017年高调宣布后,再无任何实质性进展。
04 前车之鉴:厦门国际中心的烂尾教训
厦门塔的搁浅并非全然坏事。
厦门的超高层建筑历史已经提供了警示案例——厦门国际中心(原厦门邮电大厦)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座规划高度339.88米的“福建第一高楼”曾烂尾长达二十余年,历经多次易主和资金链断裂。
2010年,福建永榕电力集团以约20亿元接盘该项目,但2017年因集团旗下P2P金融业务暴雷,资金链断裂,项目再次陷入停工。
到2020年,项目负债高达210亿元,涉及120户债权人及53起衍生诉讼。
直到2022年,厦门中院才通过破产清算程序,以29.12亿元成功将项目拍卖给央企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05 建设风险:摩天大楼的潜在问题
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存在多重风险。
首先是资金风险,如厦门国际中心案例所示,投资规模巨大且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其次是安全隐患。
超高层建筑,面临消防救援难题(普通消防云梯高度仅能到达50米左右)、玻璃幕墙脱落风险,以及海边建筑特有的基坑沉降和海水倒灌问题。
还有市场风险。
截至2019年末,厦门写字楼总存量已达457.8万平方米,平均空置率为27.1%,市场供过于求。
厦门国际中心这座曾经的“福建第一高楼”在烂尾二十余年、负债高达210亿元后,最终被央企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29.12亿元拍下。
超高层建筑的热潮正在退去。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重申“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这纸“限高令”为厦门塔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结语
未来城市竞争将不再以天际线高度为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建筑安全、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厦门塔虽未建成,但它留下了关于城市规划理性思考的重要启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