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新闻】
云南边陲,茶山之上,云雾缭绕间,茶农指尖轻捻一芽两叶,像一个古老的仪式,虔诚而敬畏;另一边,游客沉浸在观云海、逛古寨、品古茶的惬意之中,酒店、文旅中心、产业园区都建起来了。古与今、新与旧在这里无声交汇,又延续着奇妙的动态平衡,这就是现在的景迈山古茶林。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转眼已是两年。该怎么定义现在的景迈山古茶林呢?或许只需两句话:底蕴未丢,生机不断。
新吗?底蕴未丢
自申遗成功以来,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千年景迈山人气攀升,掀起了文旅热浪:2024年,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共接待游客44.53万人次,同比增长27.63%。
“旺季时这里人山人海!”当地居民很快嗅到商机,把老宅改造成民宿,不少民宿甚至安装了空调、除湿机、热水器,截至2025年6月,景迈山共有174家民宿;一间间茶咖店也开了起来,一家新开店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50—250人;干栏式民居也进行了改造,村里增加了消防设施等现代设备……景迈山似乎变得潮起来了。
这些变化源自对景迈山古茶林的活化利用,其收益也是有据可考的:2024年,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实现经济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0.28%,村民人均纯收入2.39万元,同比增长4.9%。
景迈山的游客
但旅游开发与商业化冲击所产生的矛盾,恰恰构成景迈山古茶林发展新课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中,保持其独特的进化形态。
“保护第一、规划先行”云南的态度一贯明确:发展的前提,是强化景迈山古茶林的生态保护机制,目标剑指世界遗产生态守护的“全球标杆”,甚至为此加入了更多新兴技术。
于是我们看到景迈山下的遗产“四中心”监测中心,通过自动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高清摄像头等监测手段,对景迈山古茶林的日常管理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预警——解除预警”的闭环流程;群众组建起来的景迈山茶树管护队,既是巡查员,又是推介官;一系列村规民约,从古茶林保护、传统民居维护、森林保护、群众卫生习惯养成等都进行了约定,掀起的是全民参与的保护模式。
你说这里新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它遗失”的祖先遗训,依然是景迈山上各族茶农共同信奉的人生哲学。新设施、新技术、新手段的加入,守护的仍然是千年的底蕴。
今年6月,《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碳足迹报告》发布,既是对景迈山的进一步保护,也是对其一次不小的考察。显然景迈山还是那个景迈山,数据显示:在这次摸底中,景迈山区域林业与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达19.79万吨,远超所有排放源的总和,使得该区域的碳足迹最终呈现为-18.24万吨,彰显出卓越的碳汇能力。同时,这份报告,也为景迈山减排策略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探索出景迈山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云海之上,茶山深处,不变的,仍是那千年的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旧吗?生机不断
相对的,在一座千年的茶山上,参天古树、虫鸣鸟叫中,一些古老的习惯还在坚持和延续。茶林中绝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茶树的依然是古法技艺,那棵挂满蜂巢的树依然蔚为壮观,人们对茶山的敬畏也没有变。
可旧吗?生机无限。
近年来,云南积极探索“三产融合”模式,努力把景迈山古茶林文华景观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富民样本”。
于是景迈山开启了“茶旅融合”的新赛道,将古茶树资源与茶文旅融合,开发出“茶+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型业态,推动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让云茶成为“可以喝的历史”和传播茶文化的亮丽名片。以“庄园+体验+游学”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也带动当地手工艺品、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景迈茶的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周边产品销路、增加收益,也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当地传统文化,了解景迈山的文化魅力。
“咖啡体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了新的崛起,充分利用景迈山、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咖啡精深加工及“乡村旅游+咖啡研学”等多种业态活动。
普洱茶上也打上了碳足迹标识,形象变得既年轻态又绿色低碳,未来“零碳”产品、“零碳”景区会更多,现代化碳足迹管理模式正在赋能景迈山发展。
特色文华IP层出不穷,景迈山古茶林主题邮局里的明信片和文创产品,将景迈山的古茶林文化景观中的传统文化毫不吝啬地展示。
夜幕降临,景迈山古寨亮起星点灯火时,村里的年轻姑娘打开了直播设备,她要将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产品一起传出大山、传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用现代的方式宣传家乡
正如不久前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中外嘉宾一致肯定的那样:“仅仅是保护还不够。还要让遗产充满活力,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坚信,在一个因“古老”而出名的地方,颠覆从来都不是最优解,守旧也绝不是良策,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仍能看到传统,当资本涌入,也扰不乱古茶林千年生长的节奏。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给世界最好的回答。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撰文:陈洁
一审:赵婷婷
二审:黄佳伦
三审:谢炜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