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天2025年7月14日: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内,走进陈列馆院落,道旁树下的一块块石头上,刻着江东六十四屯的名称,那曾是中国的土地。
瑷珲历史陈列馆全面展示了黑龙江由中国内河成为中俄两国界河、瑷珲城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
历史文化名城瑷珲,是为抗俄斗争需要而建的,曾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所以瑷珲城是黑龙江地区第一任首府。
1683年,清康熙皇帝下令修筑瑷珲城,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瑷珲。1685年,将军衙门由江东瑷珲迁往江西瑷珲,即今瑷珲。瑷珲,一度发展成为清代黑龙江沿岸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陈列馆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黑龙江——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展出了黑龙江畔中国一侧出土的精美石器、辽金文物,证实古代黑龙江流域与中原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
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负责收复雅克萨。
清军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抵达雅克萨城下,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托尔布津拒不从命,清军开始攻击,在大炮轰击下,托尔布津乞降,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
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康熙接到奏报,下令反击。
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清军开始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这一时期瑷珲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1683年,康熙皇帝下令修筑瑷珲城。雅克萨战争中,瑷珲成为清军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驻瑷珲的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担负起了镇守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国土的重责。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瑷珲条约》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面对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瑷珲条约》是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签定的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6年10月(清咸丰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5月,英法两国舰队攻占了大沽,逼近京津。这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哥萨克部队,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要求废止中俄《尼布楚条约》。奕山最终屈服,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1860年11月14日又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并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瑷珲条约》的签订并没有满足沙俄对中国的贪欲,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1900年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攻占了我国东北。
江东六十四屯历史上居住的都是中国百姓,这里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中俄瑷珲条约》签订,黑龙江北岸划归俄国,但由于江东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国居民,因此在划界时特别将此地归属于清朝管理,规定中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享有永久居住权。
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无暇兼顾东北,俄国遂派兵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
七月十七日,阿穆尔当局在海兰泡进行了大屠杀,另派出军队扑向江东六十四屯,对中国居民举行了多次扫荡。俄兵驱各屯居民聚于一大屋中举火焚烧,大部分被活活烧死。俄兵又沿村发火,毁尽房屋,枪杀居民,最后将未及过江者逼入江中溺死。
1902年,中俄两国《交收东三省条约》签订后,黑龙江将军、瑷珲副都统据约与俄国阿穆尔当局进行了多次艰难交涉,要求撤兵、还地。1907年俄国军队撤回,瑷珲得以收复并重建。
1900年"庚子俄难",沙俄侵略者用武力侵占爱辉城后,四向焚烧,满城烟火,鸡犬飞壕,数千余房毁尽为墟,只有魁星阁幸免于难,成了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见证。
一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时,魁星阁被炮火洞穿,建国后将其拆毁,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魁星阁消失了。
现在的这个魁星阁是八十年代复建的。
走出陈列馆来到江边,对岸就是曾经的江东六十四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