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一家铁路公司当工程师的老黄是名业余摄影高手,他的作品曾获得过国家级大奖。那年冬天,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们公司将举办摄影展,公司工会安排我去漠河拍摄几张雪景的照片,您是否有兴趣同去?
我在家正闲得浑身不自在,有这等机会,怎能不去!当下,我就给老黄回了一条短信:请告诉我你的车次,咱们在哈尔滨火车站汇合!
车到哈尔滨站,在出站口见到老黄和他的两位同事老金和小马,他们都是摄影爱好者。四人同行,一路上有人说话,不闷得慌。
一阵寒暄后,去吃了一顿俄罗斯烤肠和红菜汤。然后,换乘下午的火车前往漠河。
哈尔滨这地方,到了冬天,才下午四点,天就快黑了。不过这也无妨,从哈尔滨到漠河,火车要开行17个小时!上车后,唠嗑一阵子就睡觉。天一亮,也就快到漠河了。
结满白霜的车窗外,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桦树林,一条条冰封的小河,一座座厚雪覆盖着的山丘,好一派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
车到漠河,下一步咋办?老黄胸有成竹。他说,为拍摄雪景,他前年就来过漠河一趟。只是由于那年恰逢暖冬,积雪不厚,拍摄的效果不佳。他说,咱们继续前行,直接去漠河最北端的北极村!
于是,我们又坐上长途客车,沿着积满厚雪的公路,开始了最后一段的北行之旅。
或许是马上就要到他梦寐以求的取影地,一路上,老黄的话就不停,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他所知道的漠河。
他说,早先,漠河属于东胡的居住地。东胡人,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祖宗。辽朝时,契丹人占据了漠河西南的室韦,建立契丹国,国号为辽,漠河也就归属辽朝。后来,蒙古人兴盛了,这里又归了蒙古。明朝打败蒙古后,漠河属明朝管辖。民国初年,漠河改为漠河县。
老黄正说得起劲,班车已停在了北极村的小广场上。抬头,发现,长途汽车站门楣上面赫然写着“中国最北客运站”!也就是,除了这里,哪里还敢号称“中国最北”?
就在这不大的北极村里,带着“中国最北”前缀的地名还有不少!像什么“中国最北邮局”、“中国最北一家”、“中国最北长廊”、“中国最北咖啡馆”等等。
看看时间还早,他们几个又急着拍摄雪景,于是,老黄就带着我们,出了长途客车站。好壮观的一片白雪世界,小村已被厚厚的鸭绒被似的大雪掩盖的严严实实。天地间,积雪白了屋顶,白了道路,白了树枝,白了大地。雪天一色中,天地仿佛融为一体,空灵而纯澈。
一阵北风吹过,地上的浮雪随风飞起,像云像雾又像轻纱,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冷彻筋骨的寒风,还显露出一种神秘的美感。
零下20多度的酷寒中,刚刚呼出的哈气瞬间就结成了冰晶。极致的寒意,无孔不入地刺激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我们不停地跺着脚,往戴了厚厚的手套的手上哈着暖气。
顶着寒风,我们嬉笑着向东行数百米,到了黑龙江边。
此时的黑龙江早已被厚冰覆盖,江面上,闪烁着一片耀眼的银光。大地一片出奇的静谧,静得天地间仿佛全都凝固了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的雪是委婉的,是一种凉丝丝的温柔,如烟似梦,如花般妩媚缠绵。而北极村的雪,则是豪放挥洒的,那是一种男子汉所特有的豪爽和大气,那漫天飞舞的雪片,有如天兵天将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到了这里,我唯一想知道的,就是我是否就站在祖国的最北处?
老黄说,这里还不算是最北之处,再向北行3公里,那里有块刻着“中国北极点“的岩石”,那里才是中国的最北之处!
到北极村来干什么?他们几个是来拍照的,我就是来找“北”的!
虽说这些年来我走南闯北,可中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极点我还都还没去过。今天,到了北极村,那还不得好好看看咱中国的最北端!
于是,我跟着他们,一边不停地选景拍照,一边沿着村间大道,踩着脚下吱吱作响的积雪,冒着迎面扑来的北风,向前进,向前进!
一路上,我发现了不少的“北”字,有的写在树桩上,有的刻在石块上;所有的“北”字的字体还各不相同,颜体、魏碑、仿宋,几乎古今所有能找到的名家所书的“北”字都能找得到。
沿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北”字,我们走到了垭口广场。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中国北极点”几个大字。
岩石后,是一座白色的“北”字型建筑。这座建筑是由三个北字的半边组成,三个半边的“北”字呈120度角散射排列,从任何一面看上去都是个“北”字。“北”字下,有个由三条铜龙围裹的圆球,上面标注着“东经122°20′43.48″,北纬53°29′52.28”的字样,这里就是此处的经纬度,也是中国的“最北点”。
中国北极点
我们正要在中国北极标志旁拍照留念,老黄却又说,这里其实还不算是最北点,最北点,距这里还有五百米!老黄这小子,说话老是故弄玄虚!
那还说什么,赶紧去呀!
我们又继续踩着没及脚踝的积雪,费劲地向西北走去。很快,在黑龙江边,我们就见到了一方一人多高的国界碑。上面镌刻着“中国138(1)2014”的红字。最上端,是一面鲜艳的国徽。这是138号界碑!历来,国界就以界碑为界,这里自然就是中国的最北端!
老黄说,在北极村境内,共有四块界碑,分别是136号、137号、138号和139号。138号界碑从地理位置上应是中国最北点,所以,来这里的人也特别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138号界碑
朋友小马很较真,他说,中国的最北点应该在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这不差,但我们所能站到的地方,还是这里。
我终于找到北了
走的累了,天也快黑了,为了明天的拍摄,我们几个住进了位于黑龙江畔的一座圆木搭建的“木格楞”结构的农家旅馆。这是我们特意选择的地方,不在乎内部设施是否优越,只要面临黑龙江,只要房间的窗外是一片没人扰动过的雪景就行。
靠着火炉,我们一边取暖,一边即兴点了白肉血肠、锅包肉、酸菜粉条、鳕鱼炖豆腐等极具东北特色的菜肴,还有一瓶当地的“北极小烧”酒。到了北极村,就得品尝一下北极村的特色!
旅馆老板笑着说,在咱们漠河喝酒有规矩,就是开席前,酒老大先要有一番祝酒词,并先干三杯。而且,这祝酒词,酒老大还得说出令人信服的子丑寅卯来,众人才能动筷子。
说白了,就是喝酒就得喝个明白,如此这般,这酒才喝得痛快;若不明不白,这酒就会喝得不尽兴。
四人中,我年龄最大,老黄就推我为酒老大。可我自忖,我虽虚长几岁,可我是他们邀请来的,怎可充当老大?便百般推辞着不肯“上位”。于是大家干脆就请旅馆老板当酒老大。我们住的是他的一方宝地,这顿饭菜也是他参与做的,请他当酒老大,说得过去。
旅馆老板什么场合没见过?他笑着端起酒杯,然后一番热情洋溢地祝酒词,说的大家开怀大笑。说完,他一仰脖,一口气连喝了三杯。剩下的环节,皆由我们自定。哪还有什么环节,开吃开喝,开始天南海北,开始放任自我起来。
我们干脆也邀请“酒老大”入席,和我们一同度过这个温馨惬意的夜晚。
就这样,我们一边喝着烈性烧酒,一边透过冰封的窗户,遥看近处的雪,远处的山,皆是一片洁白,皆是有如童话世界一般的天地。
几杯酒下肚,本就豪爽的“酒老大”突然和我们聊起1987年5月6日那场牵动全国人们神经的漠河大火来。
“酒老大”说,那天,漠河县古莲镇的一台正在干活的割灌机突然跑火引发了山火。大火借助风势,越烧越猛,一直烧到漠河县城里的西林吉镇。
等到大火被扑灭,人们惊魂未定地回到城里,只见整个城区几乎都被烧成了一片废墟。
但他们也发现了其中的“怪事”!“酒老大”颇带神秘地说,按说是水火最无情,逮哪儿就烧光那儿。可这场烧遍全城的大火熄灭后,人们却发现,城里一块5公顷的松苑森林公园却安然无恙,依旧郁郁葱葱!还有城里的医院、居民家的厕所、城里的清真寺和城郊的坟地,也在大火中基本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酒老大”说,就说城里的医院吧,大火袭来时,医院的药房和锅炉房都被烧得爆炸了,但医院大楼却完好地保存下来。
还有,城里的清真寺三面靠着树林子,对面就是木材场。结果呢,大火烧光了木材场和树林子,而位于中间的清真寺却没被烧坏。
还有更奇怪的事,城外的林间坟地,也过了火,周边的树林全都被烧焦了,可坟地上裸露在地面上的木质棺材却大都没有被烧着。咱漠河的丧葬风俗和南方不同,但凡非正常死亡的人入殓后,木板棺材都要在地面上放三年后才能入土,因此坟地中就有不少裸露在外的木棺。为了遮挡风雨,死者家属还会为棺材搭建一座简陋的木质雨棚,上面铺着塑料布。可大火过后,木质雨棚全都被烧毁了,可这些棺材居然都没烧坏!
还有,大火过后,人们发现,很多人家的厕所也都没被烧掉!漠河百姓家的厕所,大多位于院子的角落,离正房老远,也都是用木板建造的。可为什么这些用木板建造的厕所也能在火海中逃过一劫呢?
你说邪不邪?
为这事,还有一些专家前来调查并做出种种解释,但人们还都是半信半疑,一抱多粗的大树都被烧焦了,可为啥木板棚子没被烧着?
所以,后来有人就在漠河城的“松苑公园”大门口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民间传曰,松苑不烧是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清真寺不烧是因真主威仪,火魔不敢也;茅厕不烧是因污秽之所,火魔不屑也;坟地不烧是因鬼魅同宗,火魔不犯也”。
“酒老大”还补充说,对了,漠河城原先叫“西林吉”,在鄂伦春语中的意思是“吉祥之林”。莫不是就因“吉祥之林”的保佑?
对此,我没有调查,不敢妄下结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等不可能一一了解清楚解释清楚。且由他去吧。
酒足饭饱,也来了精神。老黄说,出去看看,说不定还能看到北极光!至少,北极村的星空格外灿烂,在南方,绝对看不到!搞好了,肯定能拍出几张大片!
他们三人出门拍照去了,我怕冷,就独自待在温暖的房间里。就坐在窗旁,喝着清茶,欣赏着窗外黝黑却又恬静的冰雪世界,享受着严冬里温暖的惬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