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浮来山,唉,那有啥好看的?不就是破庙里那棵树嘛”
刚到山东莒县城内,老乡们听我们是为打听浮来山定林寺的银杏树,都是连摇头带比划地这样说。
既来之、则安之。对,那就去看看破庙里的那棵树吧。
一
莒县,古称莒国,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度。这里创造并延续了灿烂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齐鲁莒”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为世人所伟诵。
莒国博物馆
据考,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国史稿》(郭沫若著)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民族。”至商代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州为县。商代,莒地属青州姑幕国,清《莒县志》记: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
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莒国国势正强。莒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到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在秦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于公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属琅琊郡。自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或为州、或为县,莒--这块充满齐鲁文化的土地,历经数千年战祸和动乱中生存了下来。
在古莒国博物馆参观
春秋至战国初期的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载“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在其范围内,时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齐法化、齐明刀刀币也时有发现。1995年12月、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曾两度对宫城南垣外莒明刀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坩埚、刀范、窑炉、铜碴等文化遗址,是证此处为莒明刀铸造作坊区。属于西汉时期的有陶器、金缕玉衣片,以及铸五铢半两钱的遗址和大批钱范等。故城墙基夯土内,有商周灰、黑陶豆盘、豆柄、鬲足等。
博物馆的陈列品
宋朝的穆修,在苍天一色的秋色中,登临莒国旧址,登高远望,环顾四野,但见荆棘漫地,城廓荒芜,不觉感慨万千,赋《登莒子台》:
莒国丘垅在,莒台荆棘深。凭高一极目,怀古重伤心。
平楚苍烟暝,遇风白日沉。谁论客怀抱,灌木自悲吟。
二
我此行的去处--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处莒西平原尽头,扼莒县、沂南两界。此处虽然不高(海拔298.9米),山上有座古刹定林寺,却因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在此居住,而名声远扬,他就是那位写出《文心雕龙》的刘勰。
刘勰故居文保碑
六朝前的文学评论,只有散文,没有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次系统深入地讨论了文学的各个方面,全面地总结了西周以来的文学。它反对文学上的形式主义,主张文学不仅应当有华美的文字,而且首先应当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它阐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文章的作法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文心雕龙”四字据刘勰自己解释为“文之用心也”“若雕龙文”。这部文学研究专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有很高的文学历史价值,是今人研究先秦至六朝文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古莒国所在地貌
以有韵文为对象的 “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刘勰,字彦和,(约465—约532),生平经历了宋、齐、梁三朝。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精通儒学和佛学的杰出学者。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 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为官,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 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刘勰自幼丧父,约二十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他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二十三、四岁时投依著名僧人僧佑,寓居定林寺。
定林寺游人纷纷
《文心雕龙》的写作,是刘勰居定林寺的主要事业。据考,他大约于499年前后开始写,至迟于502年初成书,时年三十三、四,距今大约1480年。成书后,他谒见沈约。沈约读后,“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把它放在书案上。从此刘勰起家奉朝请。他离开了定林寺,走上了仕途。后来他历任过东宫通事舍人、县令等职。任舍人期间得与昭明太子萧统接近,赢得了这位文学家的敬重。
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就死去了。《梁书》本传上说:“有敕文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
定林寺校经楼
定林寺现有校经楼在,是刘勰晚年读经写作的地方。在风清月白幽幽的山风中,在晨钟暮鼓的陪伴下,定林寺中无数个的不眠之夜,胸怀大志的刘勰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写作中。青灯黄卷刻板的寺院生活没有让他消失对创作的憧憬,这位隐居在寺庙中的老人是满怀的冲动,满眼的春意……
在校经楼有对联这样描述刘勰的一生:
积一生学识述道论人绎理严正缜密,
释千古文心索真扬善审美博大精深。
三
定林寺古则古矣。而使其声名远扬的,除了这里是文化大师刘勰的故居所在,还因为寺内有一棵比寺更为古老的银杏树。这棵号称“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银杏树,树高24.7米,树干径围15.7米。我站在它那浓浓的树阴之下,仰面望去,整个天空都成了翠绿色,缕缕阳光从枝叶中晃动着斜刺下来,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树龄当在3500余年。传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树下会盟。这株古银杏树,虽历经三千多年历史沧桑,但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实为举世无双的一大奇观。
天下银杏第一树
定林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古银杏树立于前院中央,远看冠如华盖,岿然雄伟,近观枝繁叶茂,虎踞龙盘,荫蔽了大半个院落。有民谚称其粗:“七搂八揸一媳妇”。是说当年有一游客想知道这棵树到底有多粗,就从倚树而立的一个年轻媳妇边上量起,搂了七搂,又揸了八揸,到了年轻媳妇的另一边,游客不好意思再量下去,剩下的粗度就成了“一媳妇”。还有一段民谚唱道:“定林寺里大白果,树头安着八仙桌。八仙桌周坐八仙,八个道童来回窜。你奉茶,他端菜,来来去去互不碍。”可见古树的树冠之大,枝杈之阔。正是因为它的粗大与古老在当今存活的银杏树中举世无双,所以人们称其为“天下银杏第一树”,也有人管它叫“银杏之祖”、“银杏王”,皆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在大银杏树前
这棵银杏树何以历经3500多年而不衰老?据专家研究,原因很多:一是长寿树种所定。银杏树又名公孙树,它寿命长,生长慢,爷爷辈栽下树,到了孙子辈才能吃到果;二是地理环境优越,古银杏树植身三峰环抱的山坳,水肥充裕,根扎数丈沃土。前临清泉峡,后倚佛来峰,背风向阳,有天然屏障,不遭雷电袭击,免受山洪肆虐;三是自身抗疫性强。银杏树自身有极强的抗御病虫害能力,能够抗御干旱、虫害等多种外界灾患。
据说,早在100多年前,曾有香客引发火灾,漫延到银杏树主枝空洞,连烧40日才扑灭。这场劫难过后,银杏树依然参天立地,枝叶扶疏;四是人为保护得好。过去人们对这棵古树奉若神明,甚至连一枝半叶也不敢攀折,怕得罪神灵惹灾祸。当今政府也采取多项措施,重点保护这一旅游资源,更使其避免了各种人为伤害。另外,古银杏树的主干较矮,早期并不挺拔,长期不为伐木求材者所觊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自我保护作用。
武中奇先生的题词
三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悠悠岁月,古老的银杏树下发生了数不清的故事,它已不单是一棵古老的树木,而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坐标,一份岁月沧桑的见证。暮色苍茫中,我缓步走下浮来山,身后传来那悠扬缓慢的钟声。回首望去,古朴幽静的定林寺香烟袅袅,掩映在那棵有三千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下。
延绵起伏的浮来山屹立在凝聚着中华悠久文化的莒古国土地上,而那本传诵千年的《文心雕龙》,不正是这棵历经数千年仍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吗?
“天下银杏第一树”石碑
啊,真是好大的一棵树呀!
2008年9月6日
写于竹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