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带孩子去旅行”会成为朋友圈一道炫目的风景线:出游、研学、游学……对于父母们来说,好像不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这个暑假就亏待了他们似的。
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钱花了,力出了,孩子却不买账!
常见情况就两种:
一种娃“人在心不在”:你费劲巴拉挤到“必打卡”景点,激动地冲着娃喊:“快来看!多壮观/多有历史意义!”
娃慢悠悠过来瞟一眼,“哦”,扭头就刷手机去了。你心里那个憋屈啊!
另一种娃直接拒绝。
你拿着攻略兴致勃勃:“我们去XX,书上有的,还能学知识……”
话没说完,娃就炸毛:“又要写作文!又要背诗!出去玩还得学习?没意思!我不去!” 你瞬间哑口无言。
对于“旅行”,家长和孩子的认知不一样。
家长想的是:我花钱花时间带你开眼界,你顺便学点知识,多好啊!
孩子想的是:玩就是玩,学就是学!边玩边学?烦死了!
好好的旅行,硬生生搞成了“拉锯战”。
那么,带孩子旅行,到底该看什么?旅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
当“见世面”成为一种成长教育焦虑,很多父母陷入了“旅行困惑”。
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复旦大学研究家庭教育的沈奕斐老师分享的一段经验,我一下子明白了带孩子旅行的真谛。
在肯尼亚,看“人”怎么活
沈老师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后来在带孩子们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时,她找到了钥匙。
看动物固然震撼,但沈老师觉得这还不够。她特意带孩子们深入观察了两个当地部落——马赛族和另一个不太出名的当地人生活的民族。出发前,她没让孩子们死记硬背知识,而是抛出了三个“灵魂拷问”:
要是把你突然扔进其中一个部落,你选哪个活?
凭你现在会的本事,你怎么在那个部落活下去?
如果你是旅游局长,你更想推广哪个部落?为啥?
这几个问题一出,孩子们的眼神立刻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说句“他们跳舞真有意思”,而是开始琢磨了,开始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对比了。
晚上回到住处讨论,几个初中生说得可热闹了:
一个说:“我选马赛族!游客多,我会英语和中文,当向导肯定能活!”
另一个说:“我去那个更朴实的部落!我可以教他们点东西,或者干点别的活……”
答案没有对错。关键是,孩子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生存的方式可以这么不一样!

一包糖果,砸碎了“天经地义”
这次旅行给沈老师女儿冲击最大的,却是一包糖果。
他们去当地学校,给孩子们分了糖果和文具。
肯尼亚小孩拿到糖很开心。突然,旁边一个大人直接从一个孩子手里把糖抢过来,自己吃了。
看到这一幕,沈老师的女儿气坏了:“大人怎么能抢小孩的东西?太坏了!”
结果一问才知道,那个大人是孩子的爸爸。
女儿一下子愣住了,问妈妈:“原来不是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小孩吗?”
这个瞬间,像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水面。
她的女儿从小习惯了外婆、爸妈把好吃的都留给她,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非洲爸爸的这个举动,让她明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应该”。

真正的旅行,是打碎“理所当然”
沈老师说,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往孩子脑子里塞多少知识点。它的魔力在于,能打破我们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的想法。
这种见识“不一样”的机会,其实不一定要跑很远。做个有心人,身边就有。
后来沈老师带女儿回农村老家过年。老家的祠堂有规矩:女人不能进。
沈老师没直接跟女儿说“这是封建糟粕,落后!”。她带着女儿,跟乡亲们好好沟通,说明是想了解当地文化(而不是摆出教授身份),最后被允许进去了。
她引导女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他们是怎么想的?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参观过祠堂,再联系爷爷那辈人“重男轻女”的想法,女儿不再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爷爷不喜欢我”。
她理解了:“哦,爷爷奶奶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的观念就是那样。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见识“多样性”,才是真“见世面”
带孩子“见世面”,核心是让他们见识“人类的多样性”。
这不是去评判谁好谁坏(比如“非洲好落后”、“农村规矩好封建”),而是让孩子看到:世界这么大,人和人的想法、活法,可以如此不同。
当孩子被“必须考名校”压得喘不过气时,让他知道,有人做部落向导也活得很有价值、很快乐。
当孩子觉得“成功只有一条路”时,让他看看,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同的活法,都能自得其乐。
旅行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在孩子心里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他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
肯尼亚草原的风,老家祠堂的香火,都在无声地告诉孩子:“孩子,你熟悉的世界,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的成长,是知道世界很大、很复杂,然后学会理解和接纳那些‘不一样’。”
这,或许才是我们带孩子出门,最该收获的东西。不是背会了几首诗,记住了几个景点,而是让他明白: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辽阔、更多样。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