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路
宋代以后,政治中心东移,关中地区逐步衰落,子午道不再作为官方驿路使用,缺乏强有力的修缮和维护,仅是沟通秦岭南北的民间便道,正因为如此,山路显现出一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子午道进山口为例,除传统的子午峪外,沣峪、石砭峪、抱龙峪,皆有子午道的入山通道,最终在沣峪喂子坪汇合,再向南翻越秦岭。
过金仙观后,继续深入子午峪,经七里坪、康阳坡、西衙门,直到小土地梁,因坐落有小土地庙而得名,海拔1218米,地势比较平坦,古道上的赶路人多在此歇息,建国前为宁陕、长安分界,曾有“上了土地梁,望风长安县”之说。如今此地成为子午峪户外的十字路口,向南下坡到小三湾、碌碡坪、摘儿岭,再向西可汇入沣峪210国道,这是子午道的主线路。向东可到1564米高的尖山顶,登高望远。
向西偏北方向到翠北山、黄峪寺,黄峪寺乃大块山间平地,地势高敞,气候凉爽,唐太宗曾在黄峪寺建造翠微宫,夏季来此避暑处理朝政,最终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二十三年夏四月,驾幸翠微宫,皇太子及法师并陪从。既至,处分之外,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酬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帝发京时虽少违和,而神威睿虑无减平昔。至五月己巳,微加头痛,留法师宿宫中,庚午,帝崩于含风殿。”太宗之后,翠微宫逐渐衰落,乃至废宫为寺。《题故翠微宫》诗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现在宫庙遗址皆不见,除了几户废弃的农家房屋和偶尔开业的农家乐,只残留有不知何朝的石佛。
从沣峪口进山的210国道最早叫西万公路,是1938年国民党抗战时期就设计规划的战略公路,直至1958年才开工建设,从沣峪口进山,在喂子坪附近并入了子午古道。在公路未开通前,从沣峪口向南亦有进山的道路,只是二道桥、高砭子处比较艰险,山路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走的人相对较少。南来的路人为避开二道桥,有时向东拐进石峡沟,从沟里向黄峪寺和子午峪皆有山路,其中至子午峪的山路算是古道支线,沿沟向东到小三湾,汇入子午古道,向北是小土地梁,向南是碌碡坪。
石砭峪如今作为水源保护地封闭保护,曾经也有两条南下古道,并发现不少栈道孔遗迹。清人毛凤枝《南山谷口考》记载为石鼈谷,入谷东南行,七十里至岳坪岭,为达孝义厅路。入谷西南行至苇子坪,为达宁陕厅路。去孝义厅的路即今柞水秦楚古道景区,岳坪岭不知是何地。《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石砭峪内后沟向西经红草河可直通喂子坪,过去一度是川陕大道。这就是达宁陕厅的路线,具体路线为青岔—后沟—铁铺—佘家湾,沿红草河西行汇入子午古道。目前基本都铺了水泥路,只剩下青岔到佘家湾为山路,废弃不久,有明显修缮的痕迹,路况较为成熟。
在大门村向村民问路时,了解到佘家湾翻抱龙峪亦是一条古道,以前这边村民去西安都走这条路,也算是子午古道北端支线,亲自走过一趟,具体路线为抱龙峪—瀑布—过风庵垭口—佘家湾,过风庵是山梁垭口,上有几块砖头堆砌的小庙,垭口西侧有土地梁,从子午峪小土地梁类推,那里并无南北相通道路,过风庵垭口恐怕才是土地梁,地图位置可能标注不准确。垭口北侧抱龙峪路线较为成熟,古道痕迹明显,南侧是荒芜的野山沟,遍布上世纪垒石造田遗迹。
罗伯特·麦克法伦在《古道》中写道,道路是风景的习惯,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我的感受没这么诗意,山路是便利的习惯,因为便利而开通,因为不便而荒废,风景只是歇口气时的一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