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新近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旅游数据,数据一亮相,众人皆惊愕不已。短短半年间,全国竟有32.85亿人次踏上旅途外出游览,较去年同期多出两成。 这个数字,已经把疫情前的高峰远远甩在身后。大家压抑了许久想出去玩的心,这次是彻底释放了。跟着人潮一起动的,还有白花花的银子。总共3.15万亿元的旅游花费,实打实地证明了大家对经济的信心。
不过,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出门玩的人多了20.6%,但花的钱只多了15.2%。算下来,每个人单次旅游花的钱,反而还少了点。 这并非是大家变得小气了,实则是旅游的玩法发生了转变。过去,旅游可能是每年一次的大事,得精打细算。现在,它更像是一种周末就能安排的活动。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一次高频率的周边游,拉低了单次花费,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频繁。
这次的数据里,真正让人意外的,是来自乡村的旅游大军。往昔,我们往往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旅游是城里人的专利。但现在,这个观念要彻底改改了。上半年,城里人出游人次达24.52亿,其依旧为旅游主力军。然而,他们出游人数的增长率仅达17.5%。再看看农村这边,出游人次达到了8.33亿,增速却高达30.6%,花钱的增速也飙到了30.1%。这两项增速,都把城镇远远甩在了后面。这股来自广袤乡村的力量,成了旅游市场的新发动机。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变化。乡村振兴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新建的高铁线路甚至开到了县城,以前觉得遥远的地方,现在一张车票就到了。加上各地都在用心开发家门口的风景,乡村游、短途游一下子火了。一个城乡携手共游的新时代,真的来了。
那么,这32亿人次,都涌向了哪里?河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这些老牌旅游强省,依然是大家的首选。 河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四川有看不完的壮丽山水,江浙一带有成熟的度假区,这些地方的吸引力依然强大。而在花钱这件事上,浙江、江苏、上海这些地方的人更舍得,他们愿意为了一次高品质的住宿和体验买单。
但真正的惊喜,来自那些“黑马”省份:
- 湖南借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 贵州已然摇身一变,成为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
- 山西则把老祖宗留下的非遗宝贝,变成了能亲手体验的旅游项目。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旅游热度正在从省会城市,渗透到一个个小县城。 像贵州的六盘水、黔东南,山西的朔州、长治,这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现在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宝藏目的地。那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只有独特的风光和治愈人心的慢生活。
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彻底变了。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早就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跟团游了。数据显示,32%的旅行是开着私家车完成的,还有20%是完全自己规划的自由行。 他们可能会坐高铁到一个城市,然后租一辆车,去探索周边的古镇和乡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张好看的照片,就可能成为下一次出发的理由。为了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甚至会特意甄选冷门景点,开启一场“反向旅游”之旅。
当然,跟团游并没有消失。对于很多老年游客来说,有导游带着,什么都不用操心,依然是去北京、三亚这些经典景点的最好方式。而带着孩子的家庭,则偏爱那些主题乐园和度假村,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省心又方便。
说到底,旅游的意义已经变了。它已不再是单纯前往一处打卡,而是在追寻一种深入且能触动心灵的体验。 人们愿意花一个周末,去安化的黑茶庄园,亲手学做一杯黑茶。或者跑到贵德的黄河边,在清澈的河谷里寻找内心的平静。一部《黑神话:悟空》之类的游戏,便能点燃众人前往山西观赏古建筑的热情。一场音乐节、一次体育比赛,本身就构成了一次旅行的全部理由。 当夜幕降临,各地的夜市、灯光秀和实景演出,又为游客们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让旅程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