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称之为江的,一定是宽阔的大河流,“江”,形声兼会意字,水是形符,表示与水有关;工是声符,除了表示读音之外也有区分意义的功能,“工”是“巨”的本字,有巨大的意思。巨大的河流,才能称之为江。
而宿州境内,就有一条江!
出宿州城向南,沿着206国道,约30公里处,永镇镇南侧不远,国道旁立有一牌,上书:汾洪江桥,桥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这就是汾洪江了!
第一次见到汾洪江,就特别惊讶,这哪是什么江,这分明只是一条小河,而且几乎断流!
原来,汾洪江,曾是一条很宽的河流,发源于河南开封东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一说浍河),历史上串联18个湖泊形成“一溜十八湖”,后因环境变迁逐渐枯竭,明清时期河道及湖泊近乎消失。
永镇的汾洪江几乎断流,大营镇还有一段流水,江畔还有一座月亮山,说它是山,其实只是九十年代人工堆砌的比较高的土堆罢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开大运河,下江都赏琼花,经过开封行宫逗留时,隋炀帝的后宫佳丽们,日日梳妆,胭脂水倾入汴水中,又流入了江中,竟染红了江水,所以此江又名粉红江,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罢了。
汾洪江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传晋国大夫俞伯牙沿汾洪江至集贤村寻访贤士,在上集贤村偶遇樵夫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二曲获其感悟,遂结为知音。
后来,子期因病去世,伯牙十分伤心,认为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而后,伯牙怀念知音,来到了汾洪江祭友,百般无聊之际,乘船渡江赏景,顺流而下,来到了今日的宿州关湖村,终因心情郁闷难解,竟也染疾身亡。后人便把坟墓修在汾洪江边,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更是被关湖村民辈辈相传。
而在关湖村伯牙墓不远,距离仅仅三百多米处,竟还有一座伯牙墓,这里的伯牙墓,隶属于固镇县。
埇桥区与固镇两地的伯牙墓,孰真孰假,无人能辨,毕竟两千多年前的事情,谁能说得清呢?
固镇县境内还有个汾洪江林场,因位于古汾洪江故道而得名。汾洪江发源于河南开封东边的上集贤村,下游南岸有个下集贤村(今瓦疃乡陈海村),与上集贤村遥相呼应。
如今的汾洪江,已经见不到当年江水奔腾的场景了,而今莫说隋宫胭脂红,便是寻常浊水,也难觅一滴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琴绝弦断,唯有风过枯壑,发出些呜咽之声,倒像是大地在弹一具无弦之琴。
隋宫胭脂也罢,伯牙琴声也罢,都随着汾洪江的枯竭,成了过眼云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