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翅港:不只是传说
▓ 徐晓冰
↑ 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
盐城市阜宁县陈集镇,有个村子叫“停翅港”。是个好地方,仅这个村名,就让人遐想翩翩。来,我悄悄地告诉你:这地儿,一个美字了得!美得醉了心,美得醉了情。
陈集还有闻名遐迩的,好吃的“阜宁大糕”;更有美得令人向往的传说:早年,海龙王的金龟公主贪玩,在这里迷了路,变成一个土丘,有凤凰飞来,恋此地灵人杰,收羽停翅,不忍离去,就歇在这土墩上……
出了阜宁县城,车行十八公里到陈集,镇南边四公里,稍偏东点的地儿,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就是美丽传说中的“停翅港”了。
战争年代,军队转换驻地,本是寻常事。但这“寻常”如新四军军部在盐阜地区这样“搬家”的频率,确是仅只此一家。
新四军军部在盐阜地区仅驻一年半的时间,从泰山庙到停翅港间,历经六次搬迁。实为对敌斗争形势险恶,迫不得已矣。
1941年7月,日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主动从盐城市区的泰山庙撤离,辗转六地,历时数月到达阜宁停翅港村。到1942年12月,为粉碎日军发动的第二次大“扫荡”,军部才从停翅港转移到淮南盱眙县黄花塘。
↑ 院内的雕塑
1941年至1942年,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日军欲巩固其对华中地区的统治,使盐阜成为其“以战养战”的后方基地。为此,开展大“扫荡”,目的是摧毁刚刚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并消灭苏北新四军主力。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军部决定“避敌锋芒,伺机反击”,主动撤出盐城,跳出敌人包围圈,转移到整体作战实力较强的三师所在地。7月25日,渡过射阳河,转移到阜宁县境内。这一带是黄淮平原和里下河地区的连接处,地形复杂,水网密集,便于隐蔽和转移。11月10日进驻陈集镇停翅港村绅士朱太俊家的四合院。
朱太俊家的四合院由16间茅草屋组成,宽大齐整,还有一座二层碉楼,最适合军部和华中局各项职能展开及首长居住。部队则以可安置在周围村落。后院的河塘有128亩广阔,四边垂柳成荫,芦苇密布,西北角有一土墩,叫乌龟地,为新四军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常备篷艇数只,以备不时之需。
军部落脚停翅港之后,迅速组织新四军各部投入反“扫荡”战斗,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相继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地区,粉碎了敌人妄图巩固占领区、消灭抗日武装的目的,有效地保卫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旧址纪念馆的部分陈列史料
八十多年过去了,四合院经2003年仿照原址重建,布局、朝向及茅草屋檐均还原历史风貌。院内的陈设有陈毅等领导人曾使用的办公桌、床铺等文物,并设有展览室,用以介绍相关历史事件。
停翅港村原名停港村,民间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陈毅听说这个故事后,把村名改为“停翅港”,土墩也改成了“凤凰墩”。
新四军军部驻停翅港期间,不仅积极备战,还致力于队伍思想、文化建设。先后在“草棚党校”培训了近700名干部,召开了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指导实施了民心工程“宋公堤”的兴建和大生产运动。1942年,陈毅与众多进步绅士共同倡议成立了“湖海艺文社”,大力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新四军与当地绅士之间也留下了许多诗文唱和的佳话,生动地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
↑旧址纪念馆的部分陈列史料
新四军军部盐城重建后,领导华中抗战的光輝历程中,停翅港不仅仅是军部10个旧址之一,也是当时中共华中局所在扡。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政最髙指挥中枢,也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停翅港,一座永远屹立在盐阜大地的巍巍丰碑。不仅引领着人们再次追忆新四军前辈曾经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红色故事,还激励人们在感悟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作者简介】徐晓冰,1952生,网名冰尕。下乡插过队,当兵打过仗,做过盐水鸭,当过工
会干部, 南师大中文系毕业。最后公职是杂志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