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夜,越夜越精彩。8月8日晚间,上海豫园将以“豫享山林”为主题,正式揭开常态化夜间沉浸式体验的神秘面纱。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这座始建于1559年的“城市山林”,首次以夜色为幕、光影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每位游客而言,这场跨越时空的园林夜游,正成为感受“最上海”文脉的必打卡之旅。
四百年园林的“夜间叙事”
“豫”字藏深意。460多年前,明代潘允端为侍奉年迈的父亲,历时三十年建成这座园林,取“平安”“安泰”“愉悦老亲”之意命名“豫园”。如今,“豫享山林”的夜游主题,正是对这份初心的当代回应——让每一位走进夜色的游客,都能在这座“城市山林”中,重拾自然之趣、情境之美与悠远诗意。
历时一年筹备的夜游项目,以“水”为核心意象编织起完整的叙事脉络。从仰山堂前的池水涟漪,到玉玲珑旁的泉流光影,水的灵动贯穿五大主题板块,串联起24处特色景观,形成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长卷。当游客踏上350米的游览动线,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光影中触摸园林的历史肌理。
大假山、紫藤深境、万花楼、九狮轩、玉玲珑等五大核心点位的光影秀,堪称这场夜游的“点睛之笔”。在九狮轩,建筑、水杉林与水面成为天然的幕布,光影投射出四百年前园主与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闲雅场景:一窗竹影、一幅古画、一炉沉香、一盏清茶,古人追求的“清静安宁、自在圆满”,透过数字技术跃然眼前。站在池边的游客,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谈笑风生,感受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精髓。
大假山前的光影演绎则更为壮阔。这座由明代叠山大师张南阳设计的黄石假山,是江南园林中现存体量最大、最精美的假山。夜游中,光影让静止的山石“活”了起来:时而化作云雾缭绕的黄山奇景,时而重现当年工匠凿石叠山的场景,立体山水画卷在夜色中流转,让人直观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智慧。
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是夜游的“灵魂所在”。这方宋代“花石纲”遗珍,以“皱、漏、瘦、透”的太湖石美学闻名于世。夜游中,灯光与水雾的巧妙配合,让“孔孔烟出、孔孔泉流”的奇观重现:暖黄的灯光透过石孔洒落,如繁星点点;细微的水雾萦绕石间,似流云轻拂。游客驻足凝视,既能读懂太湖石“咫尺乾坤”的造园意境,也能触摸到宋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世界。
互动装置让夜游更添妙趣。“福禄寿喜”花窗前,游客抬手轻触,光影便会随指尖流转,变幻出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恰似从古典漏窗中“漏”出的满堂福气;紫藤架下,金蟾地砖正候着来客——轻踩其上,第五福“财”便随着蔓延的光晕稳稳入怀。五福齐聚时,祥瑞仿佛凝成了可触碰的暖意,让人在笑声中把这份圆满带回家。
夜游还实现了“园林”与“博物馆”的跨界融合。项目精选豫园馆藏的书画精品,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活化”:三穗堂中堂左侧,晚清汤禄名的《梅花仕女图》中,伊人倚窗与观者隔空相望;仰山堂两侧的海派山水画里,瀑布流泉、溪水云雾活灵活现。光影艺术将传统山水写意与海派浪漫完美结合,彰显出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项目策划者所言:“日游豫园,看的是‘园林景’;夜游豫园,观的是‘文化魂’。”
小团定制的文旅新探索
作为上海的一张文旅名片,豫园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7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比近四分之一。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夜游项目给出了创新答案——以“小团定制化导览”为核心,打造“慢下来”的沉浸式体验。
不同于日间的熙熙攘攘,夜游采用“20人左右小团+专业讲解员”的模式,每组间隔10分钟入园。讲解员不仅是向导,更是文化的“翻译者”:在玉玲珑前讲“花石纲”与北宋历史,在大假山旁解读张南阳叠山技巧,在九狮轩边引申“曲水流觞”的文人社交文化。50分钟的游览时长,刚好让游客在讲解中沉淀思考,在静谧中感受园林的夜色之美。
夏秋季(5-10月)每周二、三、五、六、日18:30-21:50开放,避开日间高温;冬春季(1-4月、11-12月)每周五、六、日18:00-21:20开放,适配昼短夜长特点。这种错峰运营既保障了游客舒适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园林植被、建筑的影响,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针对外国游客,夜游的国际化服务更显贴心。豫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合作,将多语种讲解从“翻译”升级为“文化阐释”——向西方游客解释“玉玲珑”的“漏、透”之美与巴洛克“曲线美学”的跨文化共鸣,讲解“曲水流觞”时关联欧洲中世纪宴会文化。入园流程便利化改造、多语种导览系统增设,让国际游客体验更顺畅。
试运营数据显示,夜游项目游客满意度高达98%,不少游客表示“白天看的是热闹,晚上品的是门道”。这种“小而精、精而雅”的体验模式,正让豫园从“走马观花”的打卡地,变成“深度感知”的文化空间。
让园林故事“可带走”
夜游的结束,并非与豫园缘分的终点。“豫见好礼”文创门店的三大系列产品,正将园林的故事与温度变成可“带走”的记忆。这背后,是豫园作为上海市文创开发试点单位,由东方网运维,让江南文化、海派元素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城市遇山林”系列诠释造园哲学。以玉玲珑孔洞为灵感的镂空书签,每处孔洞对应奇石天然形态,夹在书中仿佛将园林“通透”带入文字世界;复刻大假山轮廓的香薰摆件,点燃后香气从“山石”缝隙溢出,让人在都市家中闻到“山林之气”。
“园林遇吉意”系列延续“平安”基因。园门石狮缩制成钥匙扣,狮爪绣球化作可转动的平安符;“吉豫”古碑拓片印在丝巾与笔记本上,每笔纹路藏着四百年祝福。游客沈先生说:“带着石狮钥匙扣,像带着豫园的守护,很安心。”这些文创是流淌着中式浪漫的“平安帖”。
“曲径遇转机”系列最动人。从豫园元代铁狮(原在河南安阳,经战火迁徙安家于此)汲取灵感,挂件将铁狮轮廓与园林曲径结合,附卡片写:“人生如园林,曲径通幽处,总有柳暗花明。”不少年轻人视其为“人生礼物”,握住穿越困境的勇气。
文创走红印证“文化IP赋能夜间经济”的潜力。游客在夜游中被故事打动,通过文创延续情感,形成“体验-共鸣-消费”闭环。试运营期间,“豫见好礼”销售额增长近300%,外国游客购买占比超四成,成为文化输出的“隐形桥梁”。
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当游客在紫藤架下与光影互动,在玉玲珑前聆听历史回响,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园林肌理,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豫园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夜游的深层意义。
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核心项目,夜游不仅延伸文旅消费链条,更开创文物活化新路径。它以光影为“引子”,让游客深解传统——年轻人因玉玲珑光影探寻“花石纲”历史,外国游客因九狮轩场景好奇东方文人哲学。这种“科技赋能文化”模式,让千年文脉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传承”。
夜游启幕,标志豫园在“守正创新”上迈出坚实一步。它守护“最上海”记忆,又以科技为笔注入当代活力,让Z世代在互动中爱上传统,让国际友人在光影中读懂中国。
当最后一缕光影消散,夜游落幕但故事继续。豫园正以更开放鲜活的姿态,成为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生动注脚——每束光是对历史的致敬,每步路是与传统的对话,每份记忆是文脉传承的新起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