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岷江东支流茫溪河中上游。县境北连仁寿,东邻荣县,南界犍为、五通桥,西靠乐山市中区,西北接壤青神。井研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井研名胜古迹众多,坐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氏民居、三江白塔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熊克武故居、廖平经学堂、大佛湖、研溪湿地、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其中雷畅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研溪湿地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井研农民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宣部“图说价值观”宣传品牌。#四川#
历史沿革
井研县古为蜀国领域。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县未开置,禹贡为梁州之域,在汉为武阳县地。《前汉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犍为郡领县十二,武阳第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汉置武阳县井研镇。《旧唐书》称:井研在东晋置西江阳郡,北朝西魏于今地置蒲亭县,属陵州。”“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立隆山郡,废蒲亭置井研县。”唐代《元和郡县志》说:“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井研镇及县皆取名焉。”宋代的《寰宇记》称那口最早开凿的盐井为“研井”。“研”与“盐”音相近,而义决不相同。考“研”字在《易经》系词篇注疏上,可作“精”字解。所谓“研井”乃“精井”也。“井研”乃“井精”也。据此,“井研”二字的含义分明是对盐井的讴歌,表达了古人对盐井的深寓赞美之意。从隋朝设县起,经唐、宋、至元朝初期,先后六百多年,不仅未变动,而且有所扩大,宋真宗咸平四年(即公元1001年)将始建县(即今仁寿县彰加地区)并入井研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即公元1283年)则隆州井研并省为仁寿,入成都路,县境域为仁寿四乡之一,日来凤。”于明朝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太祖朱元璋下诏,撤仁寿县的来凤乡,恢复井研县。清顺治初归资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升资州为直隶州,民国三年属永宁道,直隶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区治地资中城关镇)。解放初期,犍为县的马踏、王村、磨池、梅旺、黄钵、三江、胜泉等乡和荣县永正乡、乐山市里仁乡、仁寿县新兴乡划归该县;县内的天池、于佳等乡分别划给青神、荣县。
1950年四川建四个行署。井研划归川南行署乐山专区。1952年撤销四个行署,建立四川省,井研属四川省乐山专区。1985年5月23日,乐山专区改为省辖市,属乐山市辖县。
行政区划
宋代咸平(998-1003)时,分4乡、5镇,即:赖藕、始建、赖漫、赖社、赖玉。
明洪武十四年(1381)井研共分上、中、下、化四里。有363户,分3里余32户。
清雍正五年改属资州,分4乡。顺治时,以10家为牌,10牌为甲,又称总甲,10甲为保。咸丰九年(1859),为镇压农民起义,在23个保的范围内设团,共设25个团。东4团:泰安、协义、泰平、忠孝;北2团:拱辰、五堡;东北3团:忠义、仁寿、安全;西北5团:亲睦、周家、安镇、三善、镇靖;西6团:永庆、清平、中主、忠信、三善、和律;西南1团:宝兴;南3团:镇南、一心、安集;东南1团:吉安。
民国17年以前:县以下设1厢3乡。城厢:辖四城周围乡村,东至双龙桥,西至宋高山,南至龚家坝、五龙井,北至纯发场、金银场。文明乡:治设千佛场,辖干佛场、宝兴场、门坎山、竹园铺。青和乡:乡治设盐井湾,辖盐井湾、集益场、观音场、余家场、东林场。拱辰乡:乡治设周坡场、辖周坡、分水岭、难翻坳、乌抛湾、镇阳、金峰寺。
18至23年,县属二十四军防区;民国18年起,分为4个行政区,辖7镇15乡。
24年川政统一后,改编保甲,推行联保。从7月20日至9月20日,清查户口、重编保甲,有337保、3391甲。全县分3个区,区以下共设23个联保办公处,以10户为邻,10邻为闾,10闾或10多间为一联保。
民国25年10月17日,将3个行政区改为两个行政区,设3镇15乡,将城厢区治撤销,改为城厢镇,其余区以下一律改为乡。乡、镇仍设联保。
民国28年复编保甲,改闾为保,改邻为甲,每10甲或10多甲为1保,每10户或10多户为1甲。民国30年5月推行“新县制”,又重新编制保甲,将联保改称乡、镇公所。
县设2区、1镇、17乡。188个保,2194甲。
1950年1月20日《井研县人民政府第58号通令》:划分为三区,18乡,所属保甲未动,一区设在城厢,辖宝五、高滩、集益、纯复、城厢;二区设东林,辖太平、观音、研经、竹园、富顺、东林;三区设周坡,辖金峰、分全、乌抛、天云、镇阳、周坡。1952年8月以后废除保甲,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参照地势、经济、历史习惯,8~12户组成居民小组,8~12个小组为1村,8~12村为1乡。全县分设8区,6个乡级镇,71个乡,381村。
1958年4月1日起,政社合一,辖区合为3区8社,研城区辖研城、研经、千宝人民公社,马踏区辖马踏、竹园人民公社,周坡区辖周坡、乌抛、镇天人民公社。
1962年9月18日起,重划为5区1镇38个公社,来凤区辖来凤、长河、集益、纯复、三教、宝五、千佛、民建、长年、高滩、城关镇;马踏区辖马踏、四合、石泉、磨池、梅旺、王村、五农、黄钵、三江、马踏街;竹园区辖竹园、门坎、石牛、广胜、胜泉;研经区辖研经、龙潭、高凤、新兴、东林、农新;周坡区辖周坡、石马、金峰、金紫、乌抛、分全、天云、镇阳。这次调整后、区、社建制稳定时间较长。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将千佛、长年、民建3个公社合并为千佛公社,将马踏街改由马踏公社管理,全县共5区、1镇、36个公社。
1984年8月36个公社改称乡,394个大队改村,1985年1月14日撤马踏乡,置马踏镇,7月2日撤来凤、长河乡,并人研城镇。县辖5区,1区级镇1乡级镇,33乡,394村(五街)。
1986年,全县设5个区、2个镇、32个乡、394个村、2881个村民组、8个居民委员会、35个居民小组。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强集镇建设,发挥场镇功能,3月,马踏撤乡建镇;11月,竹园撤乡建镇,石泉乡并入马踏镇,五农乡并人王村乡,龙潭乡并人研经乡,石马乡并人周坡乡。
1989年,撤销5个区公所建制,分别改设联络组,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同时研经、周坡分别撤乡建镇,实行以镇带乡体制。
1991年11月,撤销5个区联络组,改设办事处。
1992年7月,四合乡并人马踏镇,梅旺乡并人王村乡,广胜乡和石牛乡并人竹园镇,农新乡并人研经镇,新兴乡并人高凤乡,金紫乡并人周坡镇。同年10月,千佛乡、王村乡、三江乡、东林乡分别改为建制镇。
1993年3月,研经办事处并入来凤办事处,竹园办事处并入马踏办事处。
1995年10月,恢复四合乡、石牛乡建制,研经镇的红旗、巩固、化里、建华等4村划入研城镇。
1998年9月,将原金紫乡辖区、分全乡的源流、洛江、大力、团结4个村、金峰乡的大佛村合并建立大佛乡。
2000年6月,磨池撤乡建镇。
2000年底,全县共设3个办事处、10个镇、17个乡、394个村、2871个村民小组、22个居民委员会、96个居民小组,情况如下表:
2000年
2017年
2019年12月,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乐山市调整市中区等8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0号),井研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高滩乡和研城镇,设立研城街道,以原高滩乡和原研城镇所属行政区域为研城街道的行政区域,研城街道办事处驻民主街7号。撤销黄钵乡和四合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马踏镇管辖,马踏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街41号。撤销石牛乡和胜泉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竹园镇管辖,竹园镇人民政府驻顺河街88号。撤销大佛乡和乌抛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周坡镇管辖,周坡镇人民政府驻团结街65号。撤销磨池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王村镇管辖,王村镇人民政府驻汇龙街13号。撤销集益乡和金峰乡,设立集益镇,以原集益乡和原金峰乡所属行政区域为集益镇的行政区域,集益镇人民政府驻集益街333号。撤销纯复乡和分全乡,设立纯复镇,以原纯复乡和原分全乡所属行政区域为纯复镇的行政区域,纯复镇人民政府驻纯复街13号。撤销宝五乡和三教乡,设立宝五镇,以原宝五乡和原三教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宝五镇的行政区域,宝五镇人民政府驻宝五街258号。撤销镇阳乡和天云乡,设立镇阳镇,以原镇阳乡和原天云乡所属行政区域为镇阳镇的行政区域,镇阳镇人民政府驻镇阳街118号。撤销高凤乡,设立高凤镇,以原高凤乡所属行政区域为高凤镇的行政区域,高凤镇人民政府驻高凤街165号。撤销门坎乡,设立门坎镇,以原门坎乡所属行政区域为门坎镇的行政区域,门坎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街93号。
2023年全县行政区划置1个街道、14镇,共23个社区,171个居民小组;96个村,1337个村民小组。
目前全县辖区面积840平方公里,辖14镇1街道、119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37.2万。[研城街道、周坡镇、马踏镇、竹园镇、研经镇、三江镇、千佛镇、王村镇、东林镇、集益镇、门坎镇、纯复镇、宝五镇、镇阳镇、高凤镇 ]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