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一头撞进童话世界,这小渔村的日出能把人看醉”;
“去了趟青山渔村,朋友圈以为我出国了”;
“超越现实的美,简直就是宫崎骏动漫里的房子”;
……
打开社交媒体,青岛的一众渔村早已成了网友安利的“宝藏打卡地”。
青山渔村美景 图源:@平生志在温饱
些藏在山海间的小小渔村,为何能收获大批“自来水粉丝”,引得他们“自发种草”“义务推荐”?
海与岸
渔村是大海写给陆地的情书
有人说,渔村是大海写给陆地的情书。
山海为纸,泼墨成村。
在“出游即出片”成为标配的当下,“高颜值”无疑是渔村圈粉的直接原因。不少博主细心整理了“出片点位”,引得网友们纷纷“按图索骥”。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青山渔村,红瓦石墙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梯田、茶园与碧海交织成一幅立体的“山海画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渔村”。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对青岛各个渔村的自发推荐
黄山村背山面海,地势西高东低,从高处俯瞰,房屋树木错落有致。日落时分,金色余晖倾泻在鳞次栉比的屋顶,光影流转间,仿佛让人坠入童话世界里的静谧小镇。
而丁字湾畔的里栲栳渔村,百亩荷塘托起青瓦古宅,夏夜蛙鸣应和着潮汐的平仄,浪花在礁石上反复誊写三行诗,每一帧都是值得定格的绝美画面。
石屋落笔,海草作韵。
青岛的渔村不少还保留着传统风貌,这种未经“商业雕琢”的原生态景观,与都市人追求的“诗与远方”高度契合。
宿流村的海草房 贾子琪 摄
人们穿行在棋盘般的宿流村落里,去寻觅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海草房”;踏上青山村的石板路,去抚摸明朝遗留的石头墙与石头窑洞;漫步在栲栳村的石街,在清末古建筑群里追忆往日“盛时盈港,商舶枢凑,店肆栉比”的繁荣景象……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经纬上,让山海间的岁月故事在行走中静静流淌。
海味凝香,山珍含情。
大海写给陆地的情书,总带着满满的礼物,那鲜美丰富的物产,让网友常为“一口鲜”而自发推广。
红岛的蛤蜊藏在滩涂里,“一挖一麻袋”,清水一煮,鲜得能尝出大海的味道;
黄山村靠着“手扒海蜇里子”的绝活和菜式丰富的海蜇宴,被网友称赞“Q嫩弹牙”“无法拒绝的美味”;
黄山村的渔民们正在对海蜇进行手工分离 图源:《风味中国》
港东村的甜晒鱼,经海风自然晾晒,肉质紧实咸香,咬一口满是“阳光的味道”,不少游客吃完仍意犹未尽,总要打包几份带回家;
沙子口的鲅鱼水饺、金钩海米因《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节目的探访而爆火,网友直呼“馋哭”。
鱼与渔
浪涛淬炼出的文明与智慧
人们去渔村,不仅看村落、踏潮汐,也喜欢体会那浸润在咸腥海风里、沉淀于斑驳船木中的渔家文化。
一种拼搏,海里奔波,浪里翻滚。
孙承宗曾在诗中写到渔民的艰辛,“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从木筏小船到木帆船、机动船,从浅滩赶海、浅水捕鱼到深海养殖,渔民“靠海吃海”的历史,也是一部与浪涛较劲的拼搏史。
编着渔网唱渔歌,是韩家民俗村的特色体验项目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开启了“煮海为盐、结网而渔”的渔家生活。作为古代山东海盐的主要产地之一,红岛至今仍流传着“夙沙氏煮海成盐”的传说。在韩家民俗村内,明清古盐井的斑驳井壁与老旧的木质渔船,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渔盐故事。
即墨田横岛的祭海广场上,摆供品、鸣鞭炮、请龙王等仪式,嘹亮的渔家号子、欢快的胶东大秧歌等表演,将“以海为生、敬海如神”的渔家信仰与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渔民准备好祭海节所需的各种供品(资料图) 摄影:张希念
一种传承,藏在每张渔网、每样“海货”里的智慧。
“小时候在生产队,‘嘎绳’是一项专门的劳动。”将稻草简单拧成细草绳,是红岛人传统的捕鱼技艺之一,当地人称之为“嘎绳”。编织也是个技术活儿,渔民手持一根竹制扁针,手指灵巧翻飞,一缕缕草绳便结成渔网。
“二月二,到惊蛰,大家快去张波螺,抓着大鮹实在多,回家用葱一拌活”。在宿流村,当地渔民擅长用无鳞的鱼拿来做鱼皮鼓,出海时给渔公号子做伴奏,更有力量。
鱼皮鼓,坛口蒙着黑色、白色的鱼皮
鱼皮难得,流传六百余年的制鼓工艺更难得:剔脂肪、盐水泡、淡水冲、拽鱼皮、打圈线、阴风晾晒……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力道和火候的精准拿捏。
在港东码头,本地人有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五秒割鱼”绝活——手持特制刀具分割鲜鱼,一刀切下干脆利落,不回刀、不掉肉。“阳光要烈,海风要透,急不得”,切洗泡晒,甜晒鱼的道道工序里,皆是传承。
村与城
潮汐之间的共同呼吸
都市的喧嚣在霓虹闪烁中蒸腾,而海岸线上的渔家灯火,便悄然为疲惫的城市灵魂推开了一扇窗。
这方浸润着咸湿海风的土地,从不是孤悬的飞地,它与近旁的“水泥森林”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双生关系,在潮汐涨落间彼此凝望,互相滋养。
旅人说,渔村提供了“出走日常”的新鲜和松弛。
对困囿于格子间的都市人而言,渔村便是诗词歌赋里描摹的“别处”。它以其原生态的“节奏感”,为奔忙的人们按下“暂停键”,开启一场对重复日常的温柔“叛离”。
红岛西大洋码头美景
在青山村的民宿里醒来,推窗便是一泓碧海,海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潮落时,拎起小桶弯腰拾贝,看小螃蟹横着钻进沙窝,哪怕满身海泥也笑得开怀。
沙子口的“拉大网”活动更是热闹,二三十位游客跟着渔民喊着号子收网,网底蹦跳的鱼虾溅起水花。现捕现做,游客们直呼“这才叫带劲”。
归人说,渔村给予我“回家看看”的温柔与归属。
沈念在小说《渔火》中说,“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青岛人而言,渔村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老一辈人总爱带着孙辈回渔村“寻根”,在田横镇的老码头看渔船归港,忍不住讲起年轻时出海的故事;去红岛的市场挑海货,教孩子老青岛的地道做法;去港东村买甜晒鲅鱼,和海水豆腐一起炖煮,念叨着“鲅鱼炖豆腐,日子都富裕”的吉祥寓意。
港东码头的甜晒鱼,色泽诱人 于滈 摄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城市青年,踏上渔村的土地,看着记忆馆里陈列的历史,听着农家菜馆里老板的方言,依海而生的血脉似乎瞬间觉醒,感受一种被大海拥抱的归属感。
城市说,渔村为“我”注入“扬帆出海”的蓬勃与生机。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扬帆出海给这座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和无限可能。渔村之于这座城,就像是一颗古老却依旧澎湃的“蓝色心脏”,在岁月流转中持续泵动着生命的能量。
沙子口被网友称为青岛版意大利“五渔村” 图源:@护士先生
船只满载的渔获跃上城市的餐桌,跳动着最新鲜的海洋脉动;依港而兴的海鲜加工、冷链物流,织就了坚实的产业链条;愈发精致的渔家乐与民宿聚落,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黄金支点……渔村以扬帆的姿态,驱动着城市驶向深蓝。
红瓦石墙间,流淌着千年未改的渔火温情;碧海青山外,安放着现代人渴求的诗意栖居。这,便是渔村最动人的呼吸。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刘洁 刘娜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