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完成13个月的辉煌展出后圆满闭幕。这场文化盛宴不仅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多项世界纪录。在展览闭幕之日,上海博物馆还宣布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标志着中埃文化交流迈入新的阶段。
“史诗级”展览落幕,“硬核”数据见证辉煌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8月17日晚24时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落下帷幕。这场持续13个月、横跨两个夏天的文化盛宴,以逾277万人次的观众总数、逾7.6亿元的展览总收入和逾300亿次的全网曝光量,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的多项世界纪录,而展览期间,共加开220个夜场和专场,并在最后一周推出“7×24小时不闭馆”观展体验,这也创造了全球博物馆168小时连续开放的世界纪录。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一般大家都习惯用‘现象级’,但我认为这个词不足以表现我们本次展览的成绩,所以我想说这无疑是‘史诗级’的。”
据统计,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2,777,966人次,其中近七成来自外省市,更有超过七成的外埠观众专程为本次特展来沪。展览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观众,还带动了埃及入境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5%。
展览总营收超过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过3.2亿元,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超过4.4亿元,共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过300万件。
展览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更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上博创新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将展览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拉动城市消费比例达1:48,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
自主策划与文明互鉴,打造中国叙事视角
回顾“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空前成功,离不开上海博物馆的自主策划和创新实践。展览打破了以往同题材展览依赖从欧美博物馆借展、以西方视角叙事的传统模式,由上博联合中国埃及学者团队进行自主策划,提前一年半开始筹备,多次前往埃及实地考察和挑选文物。
策展团队从埃及7家重点博物馆及萨卡拉考古遗址商借了788件珍贵文物,其中超过95%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展览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通史与专题结合的方式展开独立叙事,为埃及学注入中国声音,并巧妙融入中国文物进行“文明对话”。这种创新的展览模式,不仅让观众领略了古埃及文明的魅力,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展览期间,上博还积极打造以美育为重点的文博大课堂,提供形式多样的展览阐释辅助手段。通过分层分众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举办公众讲座、艺术工作坊、展厅导览等线下活动超6000场,覆盖观众近140万人次。同时,优化开放服务流程,增设指引牌与引导岗位,确保参观安全与体验。
联合考古新征程,共谱文明互鉴新篇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闭幕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在闭幕式上,上海博物馆宣布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这一合作意味着中国考古队将首次深度参与埃及最古老核心遗址区的考古工作,是继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后,中埃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
据悉,早在展览筹备期间,上海博物馆就已开始考量后续在埃及开展联合考古发掘的可行性。经过前期的学术准备和实地考察,上海博物馆选定了古都孟菲斯核心地区的塞赫迈特神庙作为发掘地点。
目前,上海博物馆已成为首个在孟菲斯地区获得发掘许可的中国考古团队,将组建一支由副馆长陈杰担任领队的多学科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多个学术科研单位。陈杰告诉记者,目前参与埃及考古的以欧美学者为主,所以整个学术的话语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次能以中国学者的身份去参与埃及考古,必然会用中国的视角、技术去审视另一个伟大的文明,我们也是首个在孟菲斯地区获得考古许可的中国考古队。”
在孟菲斯地区遗址与当地考古人员交流
孟菲斯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个首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仍是重要的宗教与文化名城。数千年来,孟菲斯古城深埋农田之下,发掘难度极大。塞赫迈特神庙的发掘将有助于揭示城市主神庙区的全貌,追溯古埃及文明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博物馆将与埃及国家考古队长期合作,将发掘、展览、博物馆共建结合起来,开启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
此次联合考古发掘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中埃友谊的延续。古埃及文明大展从尼罗河来到了黄浦江畔,如今上海博物馆的考古力量将从黄浦江畔迈向尼罗河畔,书写文化交流双向奔赴的崭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