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与大运河的历史紧密交织。千年来,运河的兴衰深刻影响着沿岸居民。运河水利智慧一代代传承发展。
近日,“2025世界运河古镇、精品景区交流互鉴活动”在荷兰羊角村举行。北京通州漷县榆林庄村当选为“2026年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单位”。作为中国北京代表,漷县镇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郝洪恩在活动中分享了漷县古镇与运河的故事,讲述先人的治水智慧与现代的历史传承。这期“通州冷知识”就带您一起探寻这座古镇中的千年运河印记。
<01>
北运河唯一的滚水坝遗址
在漷县镇靛庄东北、苏庄西北,掩映在草丛中的两段残留滚水坝护岸相距百米,最长的一段残坝高约2米,宽约3米,紧邻京津公路,其上依然可见被斧头、凿子等利器敲击的痕迹,水坝夯层依旧清晰。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卫华介绍,该滚水坝已有2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通州到天津段北运河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处滚水坝遗址。
“温榆河、古潮白河(今小中河)、通惠河在通州城北汇入北运河,北运河又南流到张家湾与凉水河汇合,因此漕运时期每逢雨季,上游河发洪水,北运河与凉水河也难以独善其身。洪水在靛庄东北、苏庄西北冲开河堤,在决口处形成宽阔水面,因形而称‘鲇鱼嘴’,严重影响运河漕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贾长宽在北运河滚水坝现场勘探时介绍,“清廷为同时满足运河漕粮运输和雨季泄洪的功能,由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何国宗督工在此一决口处,即在京津公路西侧,凉水河与北运河之间修筑一道‘工’字形滚水坝,‘截凉水以济漕运’。这样一来,即解决了雨季泄洪问题,又让北运河的河水能够始终保持一定水位,以利漕船通行。”
在大运河滚水坝遗址旁边,立有一块它的“身份证”,上面写到:清末,北运河停漕,运河疏于治理,洪水又将此决口淤塞,但滚水坝留存下来。1969年“深挖洞、广积粮”时,公路西侧修筑地堡,将主坝南端护岸夯土凿毁一段。1980年到1983年重修京塘公路时展宽路面,又炸毁主坝北端护岸夯土顶部,滚水坝遗址形成现存状态。
现今残存的滚水坝主坝南北向,残长约70米,残宽约6米,上面薄土长草,凿夯土残块散布其上;主坝北端护坡东西残长10米,底宽4米,残顶宽1.5米,残高1.8米,夯层明显,每层高20厘米,残顶上尚留有圆形钻眼;主坝南端护坡东西残长7米,底宽4.21米,顶宽3.2米,残高2.15米。按古代夯筑水坝一般技术规律,土坝及护坡之下还应有密排柏木桩。
王卫华介绍,早期的滚水坝,都是在土中掺杂了草料和树枝而形成的‘草土坝’。而北运河这座滚水坝的坝体建筑材料均是由生石灰、黄土和江米汤混合在一起夯铸而成,俗称“三黄土”,质地非常坚固。“滚水坝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秦代的记载中,并于秦朝起把它系统地运用到运河工程中。滚水坝的主要作用是抬高上游水位,利用主坝与护岸结合将水位抬高至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能够自由溢流至下游,这便是‘工’字型滚水坝的好处。同时,周围的农户取水灌地也更加便捷。漷县镇滚水坝是大运河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是古代人防汛防洪的智慧结晶。这座文化遗产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对于我们研究运河文化提供了实物参考。”王卫华说。
<02>
谁人不知“四爷台”
“行在运河上,谁人不知‘四爷台’。”漷县镇榆林庄村的路名很有意思,榆钱大道、钞关路、米市路……路名即可见榆林庄村与大运河的渊源,当然,要论和运河联系最紧密的还得是“四爷台”。“四爷台”是一座运河钞关,其遗址位于榆林庄村东,很多路名也正是从当时流传下来的。
关于“四爷台”名字的由来,在榆林庄村流有一段传说。四爷台钞关设立在河道当中的一个小岛上,其形状像水中趴着的乌龟。当时,大运河上的船家和两岸的百姓靠水生活、赖水吃饭,人们敬水,就把传说中的水仙做了四个等级的划分:天上的水神排第一,海里的龙王排第二,河里的河神排第三,水里的乌龟虾蟹排第四。钞关作为政府的管理机构,关卡税兵野蛮且横征暴敛,税收的数额、通行的条件全凭他们说了算,使得当时的人们愤恨于心又怒不敢言,所以就把这座钞关称之为“四爷台”。
什么是“钞关”呢?钞关是明清两代收取关税的机构之一,到民国时期被裁撤。依据《明史》记载,设立钞关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钞法流通不畅、商人货物纳税不均的问题。钞关设置于京城及省会商贾聚集地的市镇、店铺门前,要求商人以钞票形式缴纳税收。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商贾络绎,对过往船只、商品征收关税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类似于今日的高速收费站。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钞关收税之初,过往船只缴纳钞关税时,需分别缴本色钞与折色银,前者归于内府,以备皇帝赏赐臣属之用;后者归于太仓,用于边防军需,均属专款专用。
首批开征钞关税的7个钞关均在大运河沿线,从北到南依次为漷县、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和南京上新河。四爷台钞关仅在漷县镇存在了17年,在1446年因税收未达到标准而被撤销,搬迁到了天津武清,也就是后来的河西务钞关。
郝洪恩介绍:“榆林庄钞关作为明代大运河北京段的小型税关,其独特性体现在制度执行的标准化与地方社会的深度互动上。与扬州、临清等大型钞关设关吏百余人的规模相比,榆林庄钞关据《通州志》记载仅设‘主事一员、书办二人、巡拦十名’,体现‘小而全’的编制特点。现在的榆林庄村史馆中有一幅《北运河水务钞关图》,就描绘了古代运河钞关对往来漕运船只征收关税的场景。画卷中大运河上船只来往如织,两岸的钞关、村落建筑巍峨壮丽,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古代大运河钞关文化。”
王卫华介绍,四爷台钞关作为运河货物进京的最后一道关卡,不仅负责征收漕运关税,还可能行使查验文书等管理功能。同时,钞关的设立也能够吸引大量商船在此停泊,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商业贸易和货物集散。
<03>
古今共存的榆林庄
榆林庄西有凤港河,北临凉水河,村东50米处就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走在今天的榆林庄运河堤坝上,一边是美不胜收的榆树林美景,一边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榆林庄三面环水,是京杭大运河西岸唯一堤内亲水村庄,故享有“运河第一庄”美誉。
提起榆林庄这个名字,郝洪恩津津乐道:“在运河边种植榆树,是综合考虑了沿岸地理环境和榆树生长习性的结果。古代运河经常泛滥,冲毁堤岸,既影响漕运,又淹没田园,须及时用大量树干和枝条砸桩挡土、堵口护岸。于是,朝廷指定官员在河道险处的岸边栽植树木,就近伐树取用,以节省时间。榆树生长速度快,木质坚硬不易浸朽,所以当时沿岸村庄多种榆树,尤以榆林庄种植较多,至今榆林庄村中仍有一棵百年榆树。几百年来,榆林庄人为保护大运河、治理大运河,修堤植树,干了不少大事儿,还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历史记录。”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帝南巡期间曾行水路途经榆林庄村,时值春日,榆钱长势正好,乾隆帝被河岸边一片鹅黄嫩绿吸引,兴之所至,下船观赏。对充满生机野趣的自然风光大为赞赏,也感慨于榆钱谐音“余钱”的美好寓意,便将村名从“北树林”改为“榆林”。榆林庄村史馆展出的《御赐榆林图》,就描绘了乾隆帝赐名榆林庄时的场景。
贾长宽漫步在榆林庄堤坝上,指着运河中的一座小岛说到:“由于钞关撤销后不久,其建筑便被拆除,现在的我们能看到的仅剩了当时的底座“四爷台”。在四爷台上,曾经的钞关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榆林庄管理所。四爷台旁边的运河上也新建了榆林庄船闸,与甘棠、杨洼船闸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新地标,展示和传承着运河文化。”
在下游,榆林庄船闸外打造了三座浅黄色船帆。据了解,这三面船帆叫做“引航旗阵”,是参考京杭大运河游船1∶1仿真模型设计的景观标志物。引航旗阵也是选取史料上关于运河旗帜的图案和样式,希望通过这些文化元素,能够让游客感受古时京杭大运河人丁兴旺、商贾繁茂的历史盛景。
如今,郝洪恩与众多乡贤一起,不断深入挖掘榆林庄的历史底蕴,通过不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考证工作。他们在村内建起了村史馆、文化课堂、科普广场等文化设施,还推出了榆钱宴等特色项目。榆林庄,这座因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的千年古村,正在焕发文化新生机。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王戬
摄影: 常鸣
微信编辑:芳芳
来源:北京号
作者:副中心之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