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不去城隍庙吃东西了,那里几乎都是外地老板‘骗’外地游客的地方。”

以前我就听说城隍庙商业化过重,但当我听到一些上海本地人说出诸如上述类似的话后,我算是又加深了理解。
城隍庙的安徽大姐一边往油墩子里加辣椒,一边跟游客搭话:“咱这是改良版上海味,年轻人都爱!”

旁边东北大哥举着“老上海梨膏糖”皱眉:“这甜味,咋跟我家孩子吃的水果糖一个样?”
作为去过两次城隍庙的我来说,对于上面出现的这两个场景并不陌生。

所以谈到城隍庙,为啥有上海本地人说这是“外地老板骗外地游客”的地方呢?
我做了一些分析与调查,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买卖,谁都没真吃亏。
一、外地老板扎堆?是本地师傅“玩不起”
骂“外地老板坑人”的,多半没算过城隍庙的账。
两平米的小吃摊,月租5万,每天睁眼就欠1700块。
而上海老师傅做小吃,讲究“慢工出细活儿”:我家楼下王阿爷的生煎,8块钱四个,凌晨三点揉面,一天就做200份,赚的是街坊情分。

你让他去城隍庙?光“每天卖300份才保本”的压力,就能把老手艺逼变形。
外地老板不一样。
来自安徽的张师傅,从早七点站到晚十点,蹲路边啃馒头当午饭;河南李大姐能切换五六种方言招呼客人。
他们图的不是“传承上海味”,是借景区人气赚钱,跟庙会摆摊一个理。高租金早把本地玩家挡在了门外,就像商场一楼难见巷子里的老字号,跟“骗不骗”关系不大。
二、味道变了味?是游客逼着老板“瞎改”
上海爷叔常骂:“现在的南翔小笼,甜得像糖水!”可排队的游客里,八个说“就爱这口,比老家的清淡”。
老板们不是不会做正宗的美食。
江苏师傅说,刚来时学的“16道褶、皮透汤鲜”手艺,第一个月就亏了。
“北方人嫌太甜,南方人怕皮太薄,年轻人等不及现蒸。”没办法,他减了一半糖,加厚皮,提前包好冻着,游客反倒买账了。
其实要说游客的需求嘛,本就矛盾:既要“老上海的特色”,又要合自己的口味;
既要“现做现卖”,又没耐心等十分钟;既要“能当伴手礼”,又嫌传统包装土气。
于是油墩子加了芝士,双酿团做成三角形,排骨年糕抹上番茄酱——哪是老板骗你?分明是游客用钱包投票,把上海小吃改成了“全国通用版”。
三、本地人为啥不去?是“没必要”

“十多年没在城隍庙吃过东西了。”豫园附近的周阿姨一句话,道破本地人态度。不是清高,是不值当。
上海人吃小吃认“烟火气”:云南南路阿婆的油墩子,6块钱一个,煤炉支在弄堂口,老客得提前打电话留;
吴江路的生煎,10块钱四个,老板用沪语问“要撒醋伐”,咬开得小心溅汤。
这些地方没“百年老字号”招牌,胜在实在——味道老样子,价格街坊价,熟了还能多送个尖角。
而城隍庙呢?

油墩子15块,比阿婆的贵一倍,还加些怪调料;小笼38块,肉馅掺淀粉,吃不出肉香。
本地人犯不着花这冤枉钱,就像北京人不去王府井吃烤鸭,成都人不去锦里吃火锅,不是傲娇,是“家门口好东西多着呢”。
游客不一样。
第一次来上海,总得去最有名的地方“”打卡”吧,哪怕知道不正宗,也想拍张照发圈:“我在城隍庙吃过上海小吃啦!”这种仪式感,本地人早不需要了。
四、与其说“骗”,不如说各取所需

收摊时,张师傅数着钱笑:“500个生煎,够给儿子交学费了。”不远处,广东游客举着竹筒奶茶拍照:“虽知道不是特产,来都来了,留个纪念。”
你看,这里哪算得上“骗”?老板们赚了钱,能在大城市扎根;游客们得了仪式感,能跟朋友说“我来过上海老有名的地方”;连城隍庙,也靠着这热闹维持运转。
说白了,城隍庙的美食早不是“吃味道”的地方,是“买体验”的场所。
就像去迪士尼,你买的不是80块的烤肠,是“在童话世界吃烤肠”的感觉;去故宫,买的不是38块的炸酱面,是“在皇宫吃饭”的仪式感。
五、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其实啊,我完全能理解上海本地人对于城隍庙现在的印象:食物不正宗,又贵又难吃……毕竟在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进程是不受人意志为转移的。
于是,商业化这件事衍生开来,地道的上海老味道几乎是找不回来了,更多的是在记忆里。
曾经的城隍庙,本地师傅居多,慢工出细活儿,物美价廉;如今的城隍庙,在商业时代,早已物是人非。
时代变了,城隍庙也变了。它成了全国游客的“上海初体验”打卡点,美食就像景区纪念品,你说它贵、不实用,可总有人愿意为“到此一游”买单。
所以,说出这里“都是外地老板骗外地游客“这样的话,更像是一些本地朋友的气话。很正常,能理解。
但是呢,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骗”局?大多是你情我愿的各取所需罢了。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互动】你对上海城隍庙的美食评价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上海城隍庙# #上海旅游# #城隍庙美食# #上海城隍庙美食为何又贵又难吃##头条带你游上海# #夏日生活打卡季#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