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舒国治
舒国治。
旅行的定义看似与家门口不相干,这实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150公里的路程很美好,20公里的路程也同样美好。
试想,你从家门口下楼,去外面晃荡,也可能体验到旅行的乐趣。譬如,巷子口有一家馄饨店,你不一定吃那碗馄饨,但经过时闻到香味、看到烟气,很高兴。这样,一段旅程就从家门口开始了。
昨天我下飞机,到杭州城里,放下行李已经快晚上8点了。我在一条街上看到有几家店铺正在营业。我进了一家店,他说对不起,休息了。我又到了附近一家面馆,它叫做“拌川王”,从未听闻,就简单吃了。点了一盘尖椒肉丝豆干拌川,结果端上来还蛮好吃的:干拌的菜肴有较少的辣度,有尖椒、笋、肉丝、豆干和韭黄,搭配得很好,酱油色稍多一些。我仅花费20多块钱,觉得比其他菜肴都好。
今天早上乘坐公交车,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上车,这条线路可以到武林门,到涌金门。我没有走很远,在庆春路的某个地方下车,停下来喝了一瓶德国啤酒,30元。我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台北,告诉我的妻子:“早上在公交车上太渴了,就喝了一瓶啤酒。”
每个人每天的旅程,总会有几个片段让他感到非常舒服和轻松。他需要把这些时刻找机会放大。
我十多岁进入大学,学习了电影。我认为文艺很美好,文艺的训练让我想要表达得更多,倾向于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原本我打算写小说,但是写小说需要专注与不断的构思,而我每天都在“玩”。最后,我通过写散文,讲述路上的风景,聊到对人生远处的遐想,让自己成为现在的模样。
旅行时我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比如,有人会问我怎么选择餐馆,我告诉他,走在路上看到哪家店觉着可以,我就走进去。我建议你找一个不需要看攻略的地方,因为攻略分很多层次,有的人一定要吃最高端的,但实际上中端和低端的饭店也有很多美味。所以你不必依赖攻略,只需要自己去看。
乘车旅行时,许多小站都让人想下去观看,但你不必每个都去,你应该挑选一两个不那么热闹的地方。在日本,有一些小镇,你可以去看它的荒芜——30年前还有6000人,现在只剩600人,那就算是“鬼城化”了。但有时候你会在那里看到一些意料不到的东西。比如那么少的人,却有一两家小店,卖着很简单的定食、快餐,他不需要门店,却做得很好,有点像你邻居在家里给小孩做的食物。
风景是自己找到的。如果去云南大理,可以去大理旁边偏僻的小镇,比如鹤庆古县,去几个山谷里的小镇转一转,风景很好。
在那些地方,你会发现许多可爱或者有才华的人。有时候感觉身体抱恙,可能会碰到有人跟你说:“我帮你敲一敲。”大概10分钟后你就好了。如果因为没有听过这个地方的报道就不去,未免可惜。
我并不奉行独行文化,会和能玩在一起的人旅行,比如我太太。我希望找6个人或者8个人一起去同一个地方,白天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玩耍,某个晚上又可以一起吃饭聊天。虽然很多人一起旅行会比较累,但是我也喜欢锻炼自己。有的餐厅,他们的设计是为一个人服务。8个人吃饭,每个人吃自己的,分食,这与汉朝有些相似——汉武帝坐在上面,下面每人都有一张桌子。有的还有转盘,是从满清流传下来的,有了转盘真的很方便,转到你面前就可以夹菜。
旅行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亦是如此。
许多事情,我们也是人云亦云。它们并不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停留太久,只是到我们的喉咙里喊一下,或者在我们的皮肤上吹一下。我不必学谁讲话、走路,不必因为谁成就高,就模仿谁的人生。他读了博士,当了老板,成就很高,但我不必因此就穿他穿的名牌,或者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看起来也像一个人物。有人靠穿衣服打造,你靠别的打造也差不多。实际上不需要打造,随着时间推移,你差不多就会越来越成熟。
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很漫长,但人家并不知道你背后经历了什么。假如我是18岁就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别人要说你是天才,但我38岁写成这样也可以。我不是晚了20年,只是这20年我有其他事情要做。
所以,人一定要用他自己的方法活着,这才会很舒服、很自在、很平和,不要故作门槛,也不要让自己往脸上贴金。稍作想象,如果前面没有设计得如此密集,人生的高峰应该在40多岁,然后逐渐进入中老年,慢慢地活到八九十岁。但是也看到,有些摇滚歌手二十七八岁就要离开乐坛,他已经发展到那个程度,觉得差不多可以离开了。有些人则是五六十岁退休,这是最折腾人的时期,所以他三四十岁要做最勇猛的事情,或者在感情上做出强烈的反弹。有些人逐渐发展,直到90岁左右才退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岁数并不重要,作品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你最终能达到何种程度。
年轻的时候,我经常睡很久的觉,睡了6个钟头,以为只过了15分钟。有时候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很好,会很放松,你的睡眠质量也会很好。如果醒来发现所有东西都被偷了,这不好,但也不能一直守着它让自己无法入睡,这也划不来。人生就是如此。
年轻人的时间飞逝,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摸索新的每一天。看书第一眼觉得没有什么,看到十几页觉得有意思,后来又看了40多页才放下来。你会发现这一个小时很愉快,很珍贵。
看风景、听歌、观影、读书,都是非常讲缘分的。与人交往也同样,我与有些人30年前还能做朋友,30年后却不能过于深交。当然也有50多年60多年的朋友,我们生下来就认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他很不错,这很珍贵。小时候隔了几年搬家,不一定知道他去干什么了。过了很多年再又看到他,就会想我的同学怎么可以这么有道德、简单、朴素,我怎么会和这样好的人做邻居?
中国人很早进入了农耕社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耕细作,相较于逐浪而行的海洋文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自由自在的天涯旅人并非主流。农耕社会,春耕秋收,粮食堆在谷仓里,作为应对危机的保障,不仅如此,有些时令蔬菜也需要尽快腌制成酸白菜,来延长它的保质期。谷仓满、腌菜足,会给人一种稳定感。
我后来考虑,对确定性的过度执着,并非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自在,是按照本能,让生命自然舒展。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家人完成了许多工作,即使完成得非常出色,也不能完全抛弃焦虑。通常,只有家人和老板对他都没有要求时,他才比较不焦虑,但不被这样要求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从旅行到生活,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修为。你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在累积智慧,都是一种旅行。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走多远就多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