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鼓楼区,
有西门公交站, 有西门地铁口,
有西门兜人行天桥。
顾名思义,皆因福州城西门而得名。
在唐宋,百姓叫它“丰乐门”,
在明清,百姓叫它“迎仙门”。

虽统称为西门,
西门,在历史上位置均有所不同,
但是,均在今日西门兜附近。
西门兜,
这里曾是通往闽国西湖的城门,
这里曾是古福州西驿道的起点,
这里曾是诸多秀才进城的通道,
这里曾是通往祭酒岭必经之路,
…………

而今,明清的城墙已不在,城楼难寻。
斑驳的城墙,不见了,
雄伟的瓮城,也拆了。

旧时西门,旧址何处寻?
它的遗址便是在今日西门兜人行天桥。
天桥西侧还有一座马路桥,
名为西门桥,连接西洪路。
而西洪路,亦是因连接西门至洪山,
故名为西洪路。

西门桥,横跨白马河之上,
在古时,那桥名为迎仙桥。
桥下的河名为白马河,而白马河,
是西门外的护城河。

出了西门,便至西湖,
那时,春风十里,西湖绿柳,
最爱湖西行不足,浅草便能没马蹄。
那时,城楼西门,
城内侧是西大街,城外侧是西半街。

旧时,从城内出西门,
走西门半街、经接官亭、过打铁桥,
至凤凰池、越祭酒岭、至闽江古渡口,
摆渡至闽江西岸郭厝里,再至洪塘。
这便是古时福州西驿道一部分……

这段路,历史在这跌宕起伏。
在五代十国时期,
闽王王延翰与兄弟王延稟不和,
派国子监祭酒湛温送毒酒至祭酒岭,
赐死王延稟所派使者,
湛温念闽国所创不易,不忍王氏兄弟相残,
至祭酒岭时,湛温饮毒酒而亡。
但是,湛温所做一切付之东流。
不久,
王延稟与王延钧率军,
在福州城西门破城而入,取代王延翰政权。
西门见证着,闽王政权的更替。

北宋太宗期间,
吴越钱氏纳土归宋,
宋太宗在位期间,下令拆毁城墙,
以防地方割据。
城池西门亦拆。

北宋仁宗时期,
因侬智高造反,
福州城池修建刻不容缓,
朝廷以发放度牒作为经费,
在程师孟主持下,
水上之城—福州城池重现。

因度牒买卖,城池方可建成。
福州有东南佛国之称,
亦是有诸多缘由。
终于城池西门再现,
名为迎仙门,或怡山门。

在明清时期,
在王恭主持下重修福州城,
有瓮城结构城池出现,
那时以镇海楼为样本,
修建城楼。

那时,福州西门,福州南门,
为重大门户,城楼尤为宏伟,
西门城楼亦是按照镇海楼样式所建。
西门成为古驿道的上的门户,
以西门为界,
城内的叫西门街,城外的叫西门半街,
西门半街旧址便是今日西洪路东段一部分。

想想,在此商贾贸易,迎来送往。
这一带,有客栈、有酒厂,有果铺,
水果铺有店家振兴、聚春、合兴……
酒厂有怡丰酒库。
历史上,
有显赫人物居住于西门一带,
有西门曹家,有明朝的闽剧始祖曹学佺,
有西门傅家,有明清经济史学家傅衣凌,
…………

民国时期,
福州城墙陆陆续续拆除,
城砖铺马路,后来马路又重修,
城砖慢慢深藏地下,或不知所踪……

建国后,
城市规划,日新月异,
已难以想象旧时面貌。
但是有小说提及福州西门大街,
金庸先生《笑傲江湖》,
所提及福威镖局便在西门大街,
虽是虚构,却凸显西门大街。
金庸笔下的世外高人黄裳,
为《九阴真经》创始人,
在历史上,
黄裳为北宋朝廷文官,在福州为官。

我想,也许因为金庸先生先祖查文清,
曾与福州人王仁堪并肩作战,
为“丹阳教案”奔走前后,
为民请命,放弃仕途。
当然这些为题外话。
今日西门旧址上,是西门兜天桥。

远望西湖,
想历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尘归尘,土归土,
终是宁静了。
守城与拆城,
有人说是守旧,有人说是怀旧,
有人说是封建,有人说是传统,
在历史洪流中,发展变化中,
挣扎中身不由己……

终于,慢慢地岁月静好
静下心来,或回头时,
患得患失,有舍有得。
就好像,曾有一段时间,
城墙城楼那是封建产物,
万般嫌弃,诸多不便。
但现在,却想见,却不得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