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从临汾市区穿城而过,这是最近才知道的。“临汾”之名,其实就是“临近汾河”的意思,连城市的名字都与河流血脉相连。正如“大国者下流”,河流馈赠于人的,不仅是文化与血脉的滋养,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当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自然便赋予了这座城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临汾市在汾河上建了几座桥,每当夜幕降临,桥上灯光璀璨,宛如彩虹卧波、气势辉煌的就是彩虹桥;桥头有卧牛雕塑,含有“镇河牛”之意的,名为平阳桥。
我偶然走过的则是另一座桥--“锣鼓桥”。这个名字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也好理解,锣鼓是临汾的象征,那磅礴的气势里,藏着临汾人的豪迈和奔放。威风锣鼓敲起来很有气势,最适合在黄河壶口那样奔腾咆哮的地方演奏。以最喜爱的锣鼓来命名,既是对桥的喜爱,也说明锣鼓在当地的分量。
锣鼓桥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桥墩与护栏上雕刻着1400多面石鼓。在大桥两侧,还有四个锣鼓广场,各矗立着一座威风凛凛的锣鼓雕塑。正因如此,“锣鼓桥”的名字才来得理所当然。
这座桥非常高大,距离河面有十几米高,川流不息的车流,将城市东西两端紧紧地连在一起。设计这座桥时,考虑得非常周到,双向十车道,宽敞大气,尽显宏伟。桥两侧的人行道也留的特别宽敞,足足相当于普通人行道的三倍宽。或许设计者当初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大胆的设计,竟使这座桥成为城市的重要休闲地。
夏天的夜晚,白天的暑热渐渐褪去,华灯初上时,锣鼓桥的夜景才缓缓拉开帷幕。人们从东西两岸汇聚到这里,开始了一天中最惬意的休闲时光。爱钓鱼的人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兴冲冲拎起鱼竿抛向水面,定好鱼竿后便坐在桥边,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远处的鱼漂闪闪发光,不时也会动一下--钓鱼反倒成了次要,享受这份悠然才是最重要的。
穿过垂钓区,继续在人行道上行走。每隔几米,就有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或闲谈,或打牌。简单些的,就是铺一张软垫,席地而坐,垫子上摆着扑克、水杯、瓜子和饮料,这是一家人的温馨时光。也有人支起小方桌,摆几个小凳子,倒杯茶水,几个朋友便开始聊天。
讲究些的,摆上露营的小方桌,有方形的,也有长形的,周围是四五个小软椅,桌上支着小燃气灶,连着旁边的小煤气罐。燃气灶上的茶壶烧开了,突突作响,水不够了,便从地上拎起暖壶添水--那是80年代的竹编老式暖壶,只不过小了一圈,瞧着非常可爱。桌椅、煤气灶、茶具,一应俱全。或许是下午刚吃过饭,朋友几个一起喝茶助消化,情谊也如这茶愈发浓郁了。
茶桌旁边是一个带屏幕的音响,多半是在放电影。电从哪里来?插一根类似于加油站的油枪到旁边电动车上,便有了电源。车道本来就宽敞,夜里车不多,倒也不影响通行。这是把全套露营装备都带来了,想来桥是不让露营的,不然怕是好多人要在桥边搭起帐篷,在桥上枕着夜色涛声入眠。
有人爱喝,自然也有人爱吃。简单的,随手拿个水果,桌子下面藏个西瓜,切开了分着吃;讲究些的,从超市或者夜市里边采购回来各种食品,有麻辣烫、面筋、烤肉串,放在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里,姐妹几个各端一大瓶啤酒,咣当一碰,喝上一大口,然后各取所需,仿佛就是一场热闹的露天晚宴。
更有不怕麻烦的人,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涮锅。三个人在桌上支起锅,放上煤气灶,加好调料,锅很快就沸腾起来,红油辣子在锅里翻滚。往锅里下料,配上蘸料,吃起来分外香。这涮锅吃得可真有意思,边上是川流不息的车流,脚下是缓缓流淌的汾河,远处是成片的高楼和郁郁葱葱的汾河公园。天为幕,桥作席,邀请三五好友,吃一次涮锅,或谈心事或聊近况,没有比这更惬意的。
在桥的中间,有人支开了歌摊。他们用最简易的设备:一个音响、一支话筒,电脑屏幕上放着KTV歌曲。只需花几块钱,就能唱上几首歌,多是八九十年代的怀旧曲目。唱的人虽然跑调,状态却很投入,周围围了一圈看客。一曲终了,总有人按捺不住,上前也献唱一首。更多的人则或坐或站,或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停在旁边围观,谁唱得好,大家会积极鼓掌。也许正是哪一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有人跃跃欲试,却始终拉不下脸,只能在旁边做个安静的听众。
桥上自然少不了广场舞,这是中国大妈们的保留节目--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广场舞。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舞动,现场满是快活的气氛。
锣鼓桥上什么都有,唯独少了锣鼓声。想来临汾人觉得,锣鼓是神圣的,不是随便就能敲的,只有在最喜庆最高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才会奏响那威风凛凛、震撼人心的锣鼓。
走过不少桥,也见过桥上有人休憩,却很少见锣鼓桥这般人气旺盛、规模盛大的场面。这使我想起了黄河上的三门峡大桥,桥两端连接着平陆和三门峡,但夜晚的三门峡大桥灯光昏暗,既不漂亮,也不吸引人,比起锣鼓桥,实在逊色不少。
当初建桥时,为什么没有考虑把它建成一座风景桥呢?若能修得更宽敞一些,更多顾及人的需求,把人行通道修的更宽敞些,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让人在桥上可以游玩、停留、休闲,那桥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连接山西、河南两省的友谊之桥、发展之桥了。
我并非临汾人,只是游玩时偶然经过这里。期初是因为“锣鼓桥”的名字而驻足,后来被桥上的烟火人间所吸引,更被这份独特的文化生态震撼。
桥者,巧也,锣鼓桥建得非常巧妙--它哪里只是一座桥?分明就是一个公园,一个会客厅,甚至是家没有围墙的咖啡厅,这里比世界上任何咖啡厅都能聚拢人心。或许,这里正藏着临汾人的气魄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